碑学书法的“天真烂漫之趣”-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碑学书法的“天真烂漫之趣”

2019-05-09 08:45: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魏碑中大多数为民间无名作者的作品,刻写者有的来自下层民众,文化层次较低,风格或浅俗明快、或粗糙、或稚拙。像《郑长猷造像记》《法僧造像记》这种刻工拙劣的碑版,其本身很难称为“艺术”,有些只能是民间刻写工匠刻写而流传于世的“书迹”,不过这些书迹多有天然之趣,完全可以成为书法家借鉴并获得鲜活灵感的学习资源,经过他们的再加工、再创作可以转化为高雅的书法艺术品。

  被康有为推崇为“神品”的《爨龙颜碑》《嵩高灵庙碑》《石门铭》等,皆杂有隶意,与成熟时的唐楷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多宝塔碑》等相比字的大小不统一、隶楷杂糅、笔态无常。甘中流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中说道:“六朝碑版之所以美,在于继承汉人分书,有古意,气质厚重朴实,但又不乏灵动的趣味,体裁多样,且兼具草情隶韵,而整体上的筋骨内敛又显示出一种雍容和厚的气象。”

  有清一代,在考据学的催生下,先是隶书复汉碑之古,接着篆书也得以复兴,并出现了邓石如、伊秉绶这样的大家,经过了这些实践方面的积累,嘉道之际阮元、包世臣等著《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何绍基、赵之谦等加以实践,终于形成碑学高峰。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也是每一位书法家终身实践的课题,例如,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他一生主张“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正书”。故其书法楷、篆、隶皆有可观,然而他自己最认可的却是他的魏碑体楷书。赵之谦曾这样评价自己所书各体:“弟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非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尽管其中不乏谦虚之词,对于其篆隶草行自我贬损后人不一定认同,但其本人对其魏碑楷书做了正面的自我肯定,充分说明了他的书法根基在正楷。

  碑学书法是对艺术题材和艺术视野的扩展,使得文人从原来取法“二王”刻帖扩大到民间出土的汉魏碑版、墓志砖刻,乃至敦煌残纸、甲骨简牍等等。篆隶得以复兴、碑体楷书得以形成,直到近现代,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楚简书法等等,历史上从未出现的书体都全面出现,书法家的视野从“二王”经典一下扩展到所有新发现的书法遗迹,此后书法艺术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态势。

  同时,碑学书法也催生了一些一流书法家。清代以降直到民国,碑学带动了篆隶复兴、浙派篆刻的形成、碑学理论的构建,产生了何绍基、赵之谦、于右任等大师级书法家。

  魏碑书法以豪放、恣肆等审美品位代替了“二王”帖学的雅柔、和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代书法所面临的问题,就在于对“技术”一味强调,而忽视了文化修养。回顾清代碑学大家,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到的美学见解,对于经典名家作品也好、民间书法也好,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关乎一位书法家的最终成就。(叶晨)

1 2 共2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