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绘画的传承与转化-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当代中国绘画的传承与转化

2019-07-16 10:05: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荷花翠鸟图轴 清 朱耷

  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先生在《中国当代和传统的啮合》一文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循两路径重塑国画和西画之间的关系,“第一,对部分水墨画家而言,思考的重点已非在如何西化国画,而是怎么把水墨画变得当代、全球化。第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当代艺术的扩展,瓦解了国画和西画之间以媒材差异为基础的划分,并且突破了地域文化的局限。”当代化、全球化、国际化等词汇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家所关注的重点,他们针对这个课题,从物料、媒体、观念、技巧等层面进行讨论、实验和革新,力图展示他们那些既有个人风格又有时代风貌的艺术创作,并赋予各式各样的名称如现代水墨、实验水墨、观念水墨和新国画等,但在这个传承、改革与创新的大环境中,实在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有很多细节须探究、交代。

  在全球化视野中,一些当代中国艺术家难免迷失于中国绘画传承转化的过程。当代中国艺术家应该如何自处?有关文化全球化的争论可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较为正面的,另一方则是较为批判性的。从正面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地都能接触相同的资讯和资源,拉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促进中国绘画传承创新,使之多元地发展。较为批判的一方指出文化全球化令地域文化趋向单一化和同质化,传统文化被侵蚀,甚至演变成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仍有讨论的余地,中国艺术家也不能陈陈相因。在不断拓宽艺术表现方法时,要时刻观照自身的知识与经验,才能避免盲从。

  卢甫圣在为著名艺术史学家方闻《心印》所撰写的序言提醒:“文化更新,固然不可能乞灵于旧的经验模式,却也同时不可能借助或委身于异域的经验事实来完成。”“中国文明的现代化,则意味着历史自然进程的阻断和改向,意味着外部世界的逼迫、感召与参照,因此从其生存依据上就拒斥着 ‘全盘西化’的简单取向。”如上所述,中国画创新需要当代性与中国特色。即使现代的环境与古时不同,当代国画家都应努力建立适合此时此地的艺术语言,才能延续中国绘画艺术的伟大传统,为它注入生命力。

  值得深思的是,水墨绘画有1000多年的传统,其实最能表达传统中国人的感情与人生观。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和审美内涵,是中国绘画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这可从技巧与内涵两方面说明。

1 2 共2页

编辑:翟亮亮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