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遗韵”说王谔-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马远遗韵”说王谔

2019-11-05 09:00:00  来源:宁波日报

 

王谔(1462-1544)宁波奉化人。明代著名山水画家,被明孝宗称为“今之马远”。

王谔《吹箫图》 (方向前 供图)

  明代早中期宫廷绘画承袭宋法,但不像宋代那样专设画院机构,明朝廷征召了不少画家,隶属内府管理,并授以锦衣卫武职,这一时期的绘画总体上延续了南宋绘画的审美趋向。

  除师承南宋院体的宫廷绘画外,明山水重要的流派还有吴门画派、浙派、松江派等。早中期山水画家主要有效法宋画的王谔、李在、朱端;师法元水墨法的徐贲、王绂、杜琼、姚绶等。而王谔被明孝宗誉为“今之马远”,可想而知,他的山水得南宋马远之法。据有关史料记载,王谔“初师里人萧凤,后致力于唐宋名家,尤着意于马远、夏圭,凡奇山怪石,古木险湍之类,尽摹其妙,遂以善画闻名东南。亦工人物,画田家乐事种种逼真”。

  以“李、刘、马、夏”为代表的南宋四大家另辟蹊径,创造了以小见大、讲究意境的“残山剩水”,所谓的“偏角山水”,有“以偏概全”的艺术表现特点,深受皇室与世人青睐。王谔山水在取景构图上继承了南宋马远的这一特点,明曹昭在《格古要论》中对“马一角”的绘画特点作了如此评介:“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

  藏于济南博物馆的王谔《吹箫图》,绢本,淡设色,184㎝×98.2㎝,作品近景有巨石斜置,石边露一亭台,旁有数棵古松环绕,楼台中见一高士低头吹箫,神态安详;箫声悠悠,与山川自然融会一体,犹天籁之音,在旁的两位书童似乎被乐声陶醉了。远景则是高耸峭壁,下不见其脚,上直穿云霄,山势造型、布局出自宋法。

  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对山水画有过如此总结:“山水画,大小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范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黄公望、王蒙)又一变也……”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画风一直在发生变化,至南宋马远,又开辟新境。

  将王谔的山水画与吴门画派山水作比较,两者有很多不同之处。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在明代名声极隆,在中国绘画史上也十分耀眼。吴门画家以南方苏州无锡等地活动为主,其山水继承了元黄公望、王蒙等画风技法,尽管宋代山水与元代山水有一定承续,但因时代、地域、文化等不同,风格技法上还是有很大差异。吴门画派继承了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讲究笔情墨意,画家大多擅长诗文,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多描绘江南山水,风格清秀古雅,追求平淡自然的格调,画作中多以自写诗文、书法相应和。以王谔为代表的明代中期宫廷山水画家,取法宋元,画技一流,以表现北派山水为主,择山之一角一景,山势险峻,工写结合,风格鲜明,意境高远,但遗憾的是,在文学修养造诣上,宫廷派画家不及吴门诸家。

  《吹箫图》从笔墨技法看,山石画法用“大斧劈”,风格上以工带写,可以看出皇室的审美在改变。一直以来,宫廷画家以精工细腻、色彩浓丽的风格投皇家所好,宋以后逐渐出现了小写意式的山水,尤其斧劈皴法、水墨法等技法的运用,丰富了宫廷山水画的语言,至王谔吸收马氏“大斧劈法”,巨石大山,皴法硬朗,劲利阔略,用雄健的笔力表现山石的坚硬之气,气势磅礴,呈现出阳刚之美。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