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视山水—— 中国山水画的当代表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展示

俯视山水—— 中国山水画的当代表达

2018-02-05 09:13:46  来源:新华日报

江南春早 34×136cm 2009年 潘高鹏绘

  在时下泥古风行山水泛滥的画坛,潘高鹏的山水画却以其凌空俯视的空间布局,墨色交融的创新图式,宏阔博大的深远意境,开辟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崭新境界。

  全景视界中的“俯视山水”

  伫立“潘氏山水”画前,你仿佛翱翔于山峦叠嶂崖岩险峻的群山之上,凌空俯视千峰尽染的无限秋色;又恰似穿行在松林如烟的和风溪水之中,遥看天际间灵动如虹的飞云流瀑;抑或是神游生机勃勃的水乡原野,满目皆是斑斓明快的水韵春色……

  山,辽阔博大;水,清幽灵动;近则状物工秀,远则萧疏苍茫……自宋、元以来,中国山水画传承千年,大家巨擘灿若星云,他们各自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汇聚成中国传统山水画代际绵延的审美范式和近山乐水的文化精神。仰望高山,俯听流水,他们融于自然之间,在不同的时代以其独特的空间布局、视角选择和色彩图式进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然而,透过那些经典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空间展示大多处于“平视”或“仰视”的维度,山水图式也是以“近景”和“中景”居多。与之相比,潘高鹏的山水画则多以凌空俯视的全景视界进行画面的空间布局,使作品呈现出视野宏阔、物象雄伟、气势磅礴、悠远苍茫的审美意趣。

  一个时代的杰出画家必然是绘画艺术“当代表达”的引领者。潘高鹏的“俯视山水”相对于传统山水的范式而言,无疑是一种突破,其中正是源于他对当代精神的深刻领悟。在科技革命快速迭代的今天,人类的视界早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空间高度,如何将宏阔的视野融入到山水绘画的创作实践中来,这是当代艺术家所应肩负的责任。而潘高鹏山水画的全景式视界,表现出一个艺术家志在高远的宽广情怀,也体现出他勇于创新的内在自觉。

  与俯视角度相匹配的是他手心相应整体布局的纵深感。秋色是潘高鹏山水画中呈现最多的主题之一,如在《苍山秀色》《云山秋色》《大地之歌》《云冠秋山》《云岭呈祥》《秋山暮色》等画作中,山势绵延,层层叠叠,笔随心意,墨无定式,浑然一体。这种驾驭能力使得“潘氏山水”少有小景和具象的描绘,多有大境与抽象的挥洒,细密的线条勾勒与恢宏的高山峻岭相得益彰。在其局部与整体之间,主体与细节之间,墨色与线条之间,几乎无一懈笔,达到高度的统一性与和谐性。《山间冷暖》《苍山似海》《溪山无语》《万山和吟》等作品,布局宏大,构图多变,峰峦叠嶂,苍茫浑厚,气韵沛然,使人品味到范宽、巨然的笔墨画意,正如清代画家王翚所追寻的境界:“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唐人气韵,乃为大成。”如今,在全球化开放的绘画语境中,当代画家只有自觉拥抱变化,学会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才能创作出超越古人的艺术佳作。

  中西融合中的“以色当墨”

  中国画善用水墨,西方画善用色彩。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崇尚的是“墨分五色”的境界,如用焦墨、浓墨、淡墨、枯墨和湿墨的变化,去表现物体的光感、色感以及空间感等等,在黑白的氤氲变化中表达精神寓意。西方绘画善于用色彩去表现物体的质感、光影与空间流动感,在形与色的融合中,感性地呈现色彩的节奏和韵律,彰显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潘高鹏融合中西画法,追求以色当墨,墨色交融,有的墨中渗色,色中皴墨,浓淡相间;有的块色线墨,精勾细描,层层推进,浑然天成,熔铸出阳刚灿烂的现代审美品格。

  豪放的“黄绿水乡”系列是潘高鹏在现代绘画语境中突破传统图式的力作。在《水乡鸟瞰》《江南春早图》《山色缤纷》中,他将酣畅淋漓的青色、绿色与传统的墨色彼此交融,精准把握色彩对比的视觉规律,赋予其抽象的光感、质感和空间感,洋溢着画家内心充盈的诗情与炽热的情怀。而在《大地风华》《水乡印象》作品中,则将西方印象派的色彩理念融入中国写意山水,在凌空俯视的阔大空间中,以其不对称几何图式与绚丽的黄绿红多元色块,挥洒出江南水乡的蓬勃生机,其中跳跃的留白赋予了画面空间别样的动感,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在他的水乡系列里,一改传统江南“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柳舞莺飞”的构图定式,既有旷逸雄浑的气势,又有磅礴万象的意蕴,折射出潘高鹏包容并蓄勇于变革的开拓锐气。

  纵观中国的绘画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五代南唐时期李赞华的《丹枫呦鹿图轴》,以及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等创作的一批青绿山水画中,都曾流行过华丽浓重的色彩,只是到了明代以后,才逐步以简淡、清雅的水墨审美,替代了唐宋以前的浓重艳丽。直至现当代李可染、张大千、林风眠等大家,又自觉地将逆光、水彩、泼彩等引入到山水画中,开创了新时代的一代画风。在色彩流变的背后,表达的是不同时代的审美心态。

  潘高鹏的黄绿山水在汲取大师创新的基础上,大胆运用色中渗墨、墨中皴彩的独特技法,展示出光、色、线、墨交融的内在韵律和光影效果,营造了幽深厚重、丰润华美的意境,比之他的大山系列无疑具有更为强烈的现代感。放眼当代中国山水画,对色彩的领悟力和驾驭力的不足,常常成为许多画家创新的“短板”,他们要么过于为传统水墨所囿,要么缺少内在的审美品位,而在潘高鹏的黄绿山水中,既显现出他敏锐的色彩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领悟,也呈现出他开放自信的宏大格局和昂扬向上的精神气度。

  博取约守中的“新闻眼光”

  75岁的潘高鹏精神矍铄,谦逊平和、宁静淡泊。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最看重的是两种角色:首先是党报美术编辑,其次才是画家。他说自己的“俯视山水”很大程度上源于几十年养成的“新闻眼光”。新闻人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和大视野,常常可以跳出专业画家的局限。身为党报的编辑首先必须“博观”,要关注国内大师级画家的创作和善于发现探索前行的中青年实力派画家的创新作品;其次是“博取”,向大师和实力派画家征稿约稿的过程,也是他自我汲取丰富营养和升华思考的过程,由此“约守”个性面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马克斯·韦伯说:“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须存在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画风和作品格局是画家人生格局的外在显现,其中融入了自我别具个性的心灵气韵、人文学养和品格襟怀。读潘高鹏的画常常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心”的淡泊静气,它不为外在的喧嚣所惑,不为营营的俗念挂碍,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更是对艺术的一种敬畏。这些无不源于宏大目标的艺术追求、价值底线的执着坚守和傲然物外的自我定力。正如文徵明自题《米山》所云:“必须胸中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淡泊,笔下幻出奇诡。”

  潘高鹏以自己的探索实践表明,惟有凝神专注,惟其质朴澄静,才会营造出“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妙境,进而挥洒出“清澄、明净、纯粹、无欲、高远”的艺术境界。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