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藏品展示

非徒楮墨旧尤见薪火情

光明日报社藏线装古籍述览(组图)

2019-06-14 10:05:23  来源:光明日报

《俟堂专文杂集》影印的鲁迅手迹

《志摩的诗》扉页上的作者手迹

吴梅赠予王季烈的《曲品》

《江左三大家诗钞》末页题跋

《自青榭酬唱集》扉页签赠笔迹

 《韩昌黎先生全集》中的批注

  光明日报社的图书资料室,有藏书约九万册,其中的线装古籍大约有一万册。这些线装古籍,其中大体固然是雕版刻印的传统意义上的古籍,但也有相当数量(约占总量30%)的书籍,为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延续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旧版再印、影印或者新排铅印的线装书籍。不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书籍也应该算是古籍,因为“中国大陆50年代后期所建立的图书馆,收藏的古籍大多是影印、铅印、石印或清代同治、光绪以后的刻本”。专业的图书馆收藏古籍尚且如此,可见古籍的定义及范围,也是因时代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

  据初步了解,在几家新闻单位中,人民日报社图书馆藏有6000多册线装古籍,其中清代刻本2000多册。新华社图书馆尚无具体的古籍目录,也不具备收藏大量古籍的基础,但有少量民国时期线装古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图书馆,则没有古籍收藏。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光明日报虽然整体规模远远小于上述三家新闻单位,不过在古籍收藏这样一个侧面,则表现出与其特色相符的一定程度的优势。

  光明日报社所藏古籍,并非是按某种体系统一搜求购置的,其主要来源为同仁前辈捐赠,也有部分历史留存。如果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这些古籍有一个明显特点:集部图书比较多;史部图书虽然单部体量较大,但种类较少;经部图书则只有零星的几部。这个特点,其实也是时代风气的见证。

  清末著名藏书家叶德辉对于图书的购置,认为应该“置书先经部,次史部,次丛书。经先《十三经》,史先《二十四史》,丛书先起种类多、校刻精者。初置书时岂能四部完备,于此入手,方不至误入歧途”。这种观点可以说是传统藏书观念的代表,但是到了民国初年,因为科举废除,经部图书不再为人所重,所谓的置书正途观念有了极大改变。“因民初学者,注重新书,厌见古籍,情愿以《皇清经解》正续两编,换取《平民政治》上下二册也。”再后来,因为白话文日渐普及,求获古籍以作研究者逐渐增多。此时,集部图书因为种类多而卷帙少,且易翻检,很受购书者欢迎。报社的同仁前辈,因职业关系,所看重的首推文章辞藻,学术研究次之,购置图书也是依循这样的想法,所以后来捐赠,自然集部图书较多。

  兹将光明日报社所藏古籍,略举几种有特色者简述如下。

1 2 3 4 共4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