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博物院:国宝楚大鼎-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安徽省博物院:国宝楚大鼎

2018-01-18 10:30:37  来源:合肥日报

  好大一口鼎

  楚大鼎出土于上世纪初的战乱年代,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岁月。

  当时,一股盗墓风席卷全国。长沙、洛阳、西安、寿县等“地下博物馆”成为盗墓者掠窃的“宝地”。1933年,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被盗,楚大鼎即是在此次盗掘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被文物贩子转手到天津、北京等地,在全国引起轰动。1933年秋,国民政府下令将文物上缴,并在次年2月将其中的700余件运至当时的省会安庆。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初,日军开始空袭安庆,在各方的努力下,包括楚大鼎在内的这批楚器被全部运往后方——四川重庆,与中央博物院以及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一并存放。1939年,日军轰炸重庆,这批文物又被运至宜宾,后辗转陆路和水路运达乐山县安谷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批楚器于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运至南京,存放于南京朝天宫的库房。1948年,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将珍贵文物运往台湾,时任安徽省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李则纲先生前往南京,计划将这批楚器运回安徽,最终于1949年,包括楚大鼎在内这些楚器被安全运到安徽芜湖。20世纪50年代初期,安徽筹建博物馆,李则纲先生任馆长,1952年文物转运至合肥,由李则刚先生同殷涤非先生一起将这批楚器交给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

  从1933年被盗,至1952年落户安徽省博物馆,楚大鼎终于结束了近20年的颠沛流离,回到了故乡。运回合肥的楚大鼎,已支离破碎:脚掉了,耳朵脱落了,连鼎身都裂开了。安徽省博物馆特意请来文物修复大师,足足用了好几个月,才恢复了楚大鼎的往日容颜。1956年,安徽省博物馆正式在合肥落成,从此,楚大鼎作为省博的镇馆之宝,与省博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楚大鼎集中反映了楚国的文化、科技、社会生产力水平等,是楚文化的代表性青铜器物。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向工作人员询问楚大鼎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并且绕鼎一周,仔细观察大鼎的纹饰和铭文,风趣地说:“好大一口鼎,能煮得上一头牛哇!” 1960年、2010年,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分别视察了安徽省博物馆,观看楚大鼎。

  2011年9月,已在安徽博物院老馆“定居”了半个多世纪的楚大鼎,终于再次搬家。而这一次的“乔迁”,堪称风光无限。妥善包装、精心设计路线、送行者熙熙攘攘,楚大鼎作为省博2000多件陈列文物中的压轴文物,最后一个搬进了位于合肥市政务区的新馆展厅,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

  2016年至2017年,为了进一步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安徽博物院启动了《安徽古代文明史陈列》的展陈提升工作,从展陈文本到具体的陈列方式都进行了改动,其中对楚大鼎进行了重点展示,制作了讲述楚大鼎前世今生的视频,对大鼎铭文拓片重点展示,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抬高了大鼎的展示高度,并将灯光聚焦大鼎足部及腹部铭文,既体现了大鼎的气势,又便于观众观看铭文和纹饰。

  2014年12月,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的国家公祭鼎,就是以铸客大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铸造而成。

  从被盗掘出土至今,铸客大鼎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它见证了两千多年前楚国的兴衰,更见证了中国经历的战乱与现代的崛起。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