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大溪玉人面纹佩折射签千年中华文明史

2019-03-20 09:52:29  来源:四川日报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基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成果,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其实同时发展着众多水平相近的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满天星斗”论。

  在这些像天上的星斗散布在四面八方的文明中,长江中上游的大溪文化是其中之一。馆藏于四川博物院的大溪文化玉人面纹佩,就是这里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它与同时出土的彩陶等器物一起,证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在今重庆巫山一带,已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文化。

  5000多年的玉面或是原始玩具,或是护身符

  1959年,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在巫山大溪进行考古发掘,在一座儿童墓葬中发现了一件人面形玉佩。玉佩只有鸡蛋般大小,长6厘米,宽3.6厘米,厚1.6厘米,呈黑色椭圆形,两面中部各刻有一个凸出的人面形纹饰。在人面周围,还可以看到一些略显凌乱的刻划纹。整体而言,这块玉面看上去雕刻古拙简洁,却又充满了生气。

  四川博物院馆员殷红说,这块玉面应该是一件玉佩的雕饰,“在刻着人面的玉石顶端有两个穿孔,推测它是悬挂起来的,这也是给它定名为玉佩的原因。”至于玉面的功能,有专家推测它可能是原始的玩具,也有专家认为它是一件类似护身符性质的器物。

  在数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为何会以人面为装饰呢?纵观新石器时代的各地文化,人面的装饰并非大溪玉面孤例。殷红认为,以人面为装饰,这可能是古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可能与原始的宗教信仰有关系。

  大溪遗址出土器物有地域特点,又受其他文化影响

  大溪,位于巫山县城内,1959年和1975年曾3次发掘。在这件人面形玉佩之外,还有夹炭红陶、彩陶等陶器以及玉璜、玉玦、绿松石耳坠等装饰品出土。考古人员发现,大溪遗址出土的这些器物,既有自己的特点,某些方面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殷红说,大溪遗址出土的瓶、罐、钵、碗等器物装饰着直线、弧线以及圆圈纹等,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但是,大溪文化中彩陶上的勾叶纹与花瓣纹,则是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典型纹饰。

  这些独有特点和相似之处,说明大溪文化根植于当地发展起来,它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并且自成系统。正如苏秉琦所言,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中国的大地上形成了众多不同特点的区域文化。它们和中原文明一样,都是同时发展着的众多水平相近的文明之一。共同汇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大溪文化,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晓铃)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