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珐琅器见证清代繁复华丽的审美(组图)

2019-06-11 10:32:13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这件珐琅器 见证清代繁复华丽的审美

金胎錾胎珐琅嵌画珐琅执壶。图:@故宫博物院

清 乾隆錾胎珐琅金鼎。广州博物馆藏

清 錾胎珐琅太平有象。图:@故宫博物院

明宣德 錾胎珐琅缠枝莲纹盒。图:@故宫博物院

  中国古代工艺品中最晚形成的著名品种是珐琅,其中比较常见且为人们熟知的品种,就是俗称的景泰蓝。它大约于13世纪末叶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这种以金属为胎, 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作品, 很快融汇了民族的传统风格, 生长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广州中,收藏着一件“清乾隆錾胎珐琅金鼎”。这是一件晶莹华丽、流光溢彩的精品,是当时广州工匠制作并呈送宫廷的,代表了工匠之手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广造”珐琅匠人 是宫内的倚重

  这件珐琅金鼎双耳作“云花”式,鼓扁腹,圜底,三兽首柱足,通体饰有红、黄、蓝、绿、白五色花纹图案,以黄色细弦纹为底,肩饰绿色如意纹,腹饰蝠云纹及团寿字,纹饰图案寓意“福禄寿”,腹外底有“乾隆年制”楷书四字方款,带盖,盖顶饰有绿色翡翠一颗。造型精美华丽。

  这件精品是当时广州工匠的作品,并呈送北京成为皇家用品。后来由故宫博物院调拨广州博物馆收藏。广博研究人员余曼指出,清代錾胎珐琅工艺的制作中心是广州。广州錾胎珐琅是在欧洲金属工艺和珐琅工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由于广州在清代是对欧美贸易的唯一门户,许多外国人都由此进入中国。珐琅制作就是受了他们的影响而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当时,清宫内造办处的珐琅作匠人大多是由粤海关选入,称为“南匠”。广州珐琅制作的鼎盛期在乾隆年间。乾隆帝曾下旨在长春园北部修建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式建筑群。室内陈设需要大量巨型錾胎珐琅器,大大促进了广州錾胎珐琅的发展。余曼指出:“广州錾胎珐琅造型奇特,装饰豪华,图案有莲花大卷叶、缠枝莲、夔龙、夔凤、拐子、回纹、万字不到头、芭蕉等,结构严谨,布局繁密,已经看不出欧洲图案的影响。”

  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而且是双向的。当外国人满载着丝绸、瓷器、茶叶以及各种中国特色器物的船只从黄埔港出发销往海外的同时,他们也留下了各种思想和技艺并产生深刻的影响。广东珐琅就是其中之一。有研究者指出,它是中国工匠在学习外国工艺基础上再创造的精华,是中外手工艺术碰撞的火花。广东珐琅主要以金属为胎体,工艺种类包括画珐琅、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等。按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丁蕾的说法,广东珐琅最初受到关注,全因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对欧洲铜胎画珐琅制品的垂青,“17世纪末广东已经拥有能制作该种工艺的匠人。为了中国也能制作出这种奢侈品,在康熙帝积极推动下,清宫‘造办处’引进来自广东的技术、人员和原料,并邀请外国传教士一同研发试验,最后成功烧制,建立铜胎、瓷胎、玻璃胎、宜兴胎四种胎质的中国画珐琅系统”。广州的潘淳、杨士章及江西的宋洁等十几人,即为选派进宫的珐琅工匠。乾隆时期始逐渐将铜胎画珐琅委托给粤海关制作,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将清宫画珐琅的技艺与风格又回传广东。

1 2 3 共3页

编辑:翟亮亮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