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乾隆皇帝洗象图》中的节令民俗

2019-07-26 10:03:50  来源:山西日报

  

  清代画家丁观鹏的《乾隆皇帝洗象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设色艳丽,气氛和谐,图中碧水弯弯,绿树、怪石、惠草其中,一头大象温顺地站立在树荫之下,玉女、金童、天王、僧侣等一干人等正在为大象洗浴。乾隆皇帝则扮作普贤菩萨模样端坐,目不转睛地瞧着自己的坐骑大象,大象也非常惬意地与乾隆对视,似在与主人交流情感。此图反映了一个节令民俗——伏日洗象。

  明人刘侗、于奕正编撰的《帝京景物略》载:“三伏日洗象,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象次第入于河也,则苍山之颓也,额耳昂回,鼻舒纠吸嘘出水面,矫矫有蛟龙之势。象奴挽索据脊。时时出没其髻。观时两岸各万众。”夏至后三个庚日为头伏的第一天,即入伏,进入三伏(初伏、中伏、末伏)天气,每伏为10天(有的年份中伏为20天),这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三伏天洗象在元代就已有之,但是尚未形成习俗。元朝建立后,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越南等附属国的使臣每年都来到大都进贡大象。元朝在京城设立驯象所,建有象房,从云南和缅甸召来驯象师,每到酷暑炎夏,就在大都城附近的积水潭中洗象,引来百姓围观。元朝大臣宋褧有一首《过海子观浴象》诗云:“四蹄如柱鼻垂云,踏碎春泥乱水纹。”至明代万历年间,洗象已逐渐演变为岁时民俗。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记载:“京师象只皆用其日洗于郭外之水滨,一年未此一度。”清承明制,仍将洗象作为民俗传承下来。“三庚伏初届,大地炽如炉。云是洗象日,观者充南郛。奔走狭委巷,车马隘通衢。”这是清代文学家李绿园描写洗象时的情景。

  清朝将锦衣卫改为銮仪卫,下设驯象所。每年炎夏之季,銮仪卫驯象所设置仪仗、鼓吹乐队,以旗鼓迎象出宣武门,浴于响闸。清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銮仪卫则驯象所,于三伏日,仪官具履服,设仪仗鼓吹,导象出宣武门西闸水滨浴之。城下结彩棚,设仪官公廨监浴,都人于两岸观望,环聚如堵。”清朝诗人田雯有《洗象行》诗曰:“张旗伐鼓传洗象,一时观者如堵墙。”伏日洗象,继承了民间伏日洗浴的习俗,展示了大清天朝强大的国力,威震四方。正如王士祯诗句所云“圣朝自不贵异物,致此亦足威遐方”。然而自咸丰朝之后,国运衰弱,滇南地区时常发生动乱,社会不稳定,加之泰国、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沦为殖民地,清朝的朝贡体系被瓦解,没有了大象来源。《燕京岁时记》说:“象奴等克扣太甚,相继倒毙。故咸丰以后十余年象房无象。”光绪十年(1884),还出现了大象突然发疯,毁物伤人事件。于是清末洗象民俗逐步消失,成为历史记忆。

  《乾隆皇帝洗象图》画幅左下款署:“乾隆十五年(1750)六月,臣丁观鹏恭绘。”下钤“臣丁观鹏”白文方印、“恭画”朱文方印。画幅右上钤乾隆皇帝朱文椭圆印“乾隆御览之宝”。丁观鹏,北京人,艺术活动于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工道释、人物,尤擅仙佛、神像,也善画山水。雍正四年(1726)进入宫廷为画院处行走,是雍正、乾隆朝画院高手,与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齐名。造诣深湛,得乾隆帝赏识。(郑学富)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