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的 “杭漂”日记-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估值

八百年前的 “杭漂”日记

2018-02-22 10:45:50  来源:人民网

  郭畀日记知者稀

  杭城名士赞真迹

  郭畀日记的全称为四卷本的《郭天锡日记》,历来知者几稀。这里需要感谢的一个人物是杭州名士厉樊榭,当时他偕一位朋友江砚南在扬州旅行讲学──作为富甲海内的淮上巨贾程松门的座上宾。在一次例行的豪宴临近尾声时,令人兴奋的事情发生了,“松门兄子岷东出观所藏元京口郭天锡先生日记真迹,共四册,行楷精妙,奕奕有神。中有至大戊申客杭一册。时酒边醉眼观之,不甚记忆。后十余日,耿耿于胸……即往言之岷东,岷东殊不秘也。携至予寓舍,呼灯捉笔,写成草本,略汰其无系武林典要者……。先生去今三百余年,偶然攒笔,完好无恙,而适遇予两人皆杭人,钞而传之,似乎有待者。”

  然而厉鹗在干下一件好事的同时也干下了一件坏事,那就是他将日记中被认为有损郭形象的文字和细节大都删去。那些文字和细节真实记录了元代一个外省低级官员为谋取升职如何在省城四处活动,包括请讬,求荐,修改履历,打通关节,甚至还包括索贿和行贿。在我看来正是这些生动、触目惊心的所谓“无系武林典要者”,才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特色和文学意义上的真正价值。这个删节本后来被出版家鲍廷博刻入了他那著名的《知不足斋丛书》,书名《客杭日记》大约也为厉鹗所起。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后来八千卷楼的钱塘丁氏兄弟又从塘栖劳氏处购得真迹,将所有删节一概补齐,并刻入《武林掌故丛书》,这对今天那些元代文化与吏治的研究者来说该是多么残酷的打击。

  《客杭日记》后世推崇者甚多,其中杭州人又要明显超过镇江人──出于对客人由衷赞美自己家乡的敬意。但由于生性慵懒以及对佛学的过于沉溺,似妨碍了作者后来文学上更大的发展。直至逝世之时,他留给文坛的全部遗产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册日记外,仅只有《元诗选》里真假难辨的十几首短诗(其中大半甚至还混入了元代另一画家郭天锡的作品)。他晚年时对茶道情有独钟,这方面的志同道合者是小他20岁的画家倪瓒。当时倪尚未去笠泽归隐,他们每年总有一段时间在一起汲泉涤盏,谈诗论文。后者曾为此写过一首追忆体的短诗,诗中的郭潇散,放浪,身若闲云野鹤。是一个与《客杭日记》的作者形象迥异的人。一个天性淡泊的人。一个儒雅,天真,不知世事为何物的人。面对两个仿佛来自不同世界的郭畀,我们到底应该相信哪一个呢?

  郭畀1281年生于镇江,自小即饱读诗书。在他少年时期,父亲郭景星一直担任当地淮海书院的山长,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一座中等城市的大学校长。青年时代由于父荫以及机遇,他曾在外省的地方教育机构短暂任职。后来又极富传奇色彩地在浙江的青田县担任税务巡检,从而对官僚机构的腐败以及民生疾苦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那时候他已是有相当影响的书画家了。那枝被倪瓒誉为“毫端五色霞”的灵秀之笔在批改作业、抄呈公文的同时,也为他在江南的达官士子中赢来了不薄的名声。18个月以后,他又突然回到家乡镇江担任儒学学录,并于上年即元大德11年匆匆去京参加教育官员的全国统考。一切似乎都按计划顺利进行着,直至我们在文章开头处看到过的那个早晨,他背着一只装满土产和名贵书画的行囊,胸有成竹,来到杭州。

       《客杭日记》使他成为同时代人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40多天的逗留和六千余字的篇幅,记录了100多个人物的言行风貌和差不多同样数目的寺庙道观,以及街道,山水,服饰,古迹,饮食,气象;以及省中的制度,官场的礼节,公文的格式,上官的威仪;以及怎样打点,怎样运作,怎样晚间摸到主管官员家里去“付后司所用”;怎样为应付办事衙门勒索上亲戚家借钱……

1 2 3 4 5 共5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