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美术毕业创作“抄袭”现象负责?-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头条

谁来为美术毕业创作“抄袭”现象负责?

2018-06-21 09:38:05  来源:人民网书画

  其次,各大展览和基金项目的评选标准助长了“抄袭”现象的发生。

  如今,参加高规格展览和获取基金项目资助是高校美术专业师生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可以进行量化分析,究竟是什么类型的画作容易获奖?各大展览究竟是竞技还是论艺?什么样的项目主题容易获得资助?这些项目是否鼓励艺术的创新与实验?

  构图和形式大同小异的主题性创作、审美疲劳的人物肖像画,明眼人自有评判。中国魏晋时期的《洛神赋图》已然绝妙地处理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线条、形状和空间处理都无比高妙。如今,一些作者不走心学习和体验中国艺术自身的审美逻辑,而是简单地拿来西方绘画史中的某种技巧和主义进行创作,抄照片或如相机一样简单地记录或描绘某个场景,或是简单挪用抄袭某大师的作品。此类形式和手法极为相似、拙劣而不堪入目的创作模式充斥于画坛,这是广义上的“抄袭”。长期处于这种消极氛围之中,耳濡目染,学生自然亦步亦趋。

  再次,各类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画廊和相关机构策划的展览对习艺者具有直接的影响。

  艺术教育不是学校能独立承担的艰巨任务,各文化部门同样责无旁贷。

  在中国,参观一些古典艺术的展览需要长时间排队等候,大众对高质量的文化体验求知若渴。然而,许多时下的艺术展览却门可罗雀,甚至文艺工作者都没兴趣观看,因其观念陈旧、技术套路和形式单一的印象已毫无吸引力。是时候深思这些问题了,扭转这种局面迫在眉睫。如果没有创新,美术的发展意味着停步,广义上的“抄袭”(如抄照片)将普遍存在,谁会关注无趣无味的艺术展览?

  何为抄袭?为何抄袭?美术专业考试的命题者、专业课程的设置者、美术教育的执行者、美术展览的评审者、基金项目的评定者、艺术展览的策划者、用人单位的招聘者和消费艺术的赞助者等都应深刻反思。

  唯有深谋远虑,从文化艺术发展的角度,鼓励原创,倡导创新,方能改善文化生态,引导习艺者求新求变,让观众体验艺术的魅力,滋养性灵。艺术的未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创造,只有根植于健康的土壤,艺术的花朵才会灿烂绽放。

1 2 共2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