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传送带上望江景(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空间

在煤炭传送带上望江景(组图)

杨树浦发电厂遗迹公园叠加历史与当下

2020-07-16 08:46:07  来源: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 记者 徐翌晟  

  曾经,能够远眺105米高的杨树浦发电厂烟囱是溯水而上的船只到达上海的标志。如今,去往杨树浦发电厂遗迹公园的沿途混杂着各色建筑,城市生活空间见缝插针式地向江边渗透。

  通往遗迹公园的最后一段道路崎岖而颠簸,随处可见周边改造工程拢起的临时围墙、生锈的金属大门,这些都提示着:曾被工业时代猛烈冲刷过的土地依然保持着往昔的尊严与铿锵,带着不容窥探的禁地感。上世纪初由英商投资建成的杨树浦发电厂曾是远东第一火力发电厂,上海的用电都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发送出去。如今,江岸上的鹤嘴吊、输煤栈桥、传送带、净水池、湿灰储灰罐、干灰储灰罐等设施依然临水而立,只是,它们都经过了设计师的精心改造,被赋予新的功能。

杨树浦发电厂遗迹公园鸟瞰图。首席记者 刘歆 摄

  “煤抓斗”凉亭

  进入公园,三根曲折钢筋直指天空的水泥柱所矗立的地方,是一个向下挖掘出的池塘,水深约一米,青苔、浮萍,不知名的水生植物与雨水,共同形成了一个雨水湿地。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项目负责人秦曙介绍,这是一个已经拆除的建筑的遗留部分,通过向下的挖掘,呈现出建筑原本的地基。在公园里,这样的“地基池塘”一共有三个。

  煤炭是火力发电厂的能源,当年,通过水路运抵码头的煤炭,由抓斗送到传送带,经转运站,到煤炭校验间,成为粉末。如今,煤炭路径变成了人们的参观路径,称重用的煤斗也有了新的用途,设计师们将它们上下倒置,成为休憩的凉亭,覆盖于“地基池塘”之上。穿越凉亭的小径沉入地面,水池几乎齐腰,水面上的白色睡莲正静静地绽放。在下沉的空间里,人的体感与土地忽然有了更直接的联系。

  沿着小径向前,经过现在的杨浦驿站即昔日的转运站,站上码头200米长的输煤栈桥,滔滔黄浦江在眼前展开,偶然路过的寻常运输船,在细雨中好像都带上了一丝丝画意。原本半圆形的输煤传送带被漆成了蔚蓝色,橡皮履带更换为半圆形钢板,覆上薄薄的泥土,种上迎春花,可以想象当春天来临时小黄花随着江风摇曳的趣致。

“净水池”咖啡馆窗外风景

  “储灰罐”艺术中心

  三个黄灰色相间、巨大而醒目的干灰储灰罐位于码头最东端,是电厂段的重要工业遗存,现在,它们是即将在下半年正式对外开放的“灰仓艺术中心”。

  进入罐体后,仔细观看会发现,拆除了外部构造后的三个罐体依然保持黄灰色相间的金属外立面。其中的两个经过重新划分空间后改造成了纯粹的艺术展示空间,另一个则以盘旋而上的坡道兼具交通和展示功能。一条公共栈道在穿过密密麻麻的水泥柱森林以后豁然开朗,沿着筒仓盘旋上升,把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缠绕在一起不分彼此。秦曙说,参观这个罐体时,在门口时会得到一个提示:“男往左,女往右。”不多久,男女又在通道的某一点不期而遇,观展行为与漫游行为无缝衔接。

杨树浦发电厂烟囱和新建装置艺术相映成趣。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净水池”咖啡馆

  两个净水池装置立在电厂厂区和滨江码头区之间,处在一片野草丛中,净水设备被拆开,分别嫁接了别的元素,但从这些零件所透出的气息中,仍能隐约感到能量流淌千百遍的过程。其中一个净水池的功用是咖啡厅,它装上了辐射状劈锥拱壳体屋盖,从高处看,如展开双翅护住身下土地的小鸟,也如同一个来自海洋深处的贝壳。屋顶之下,是一个环形的镜面水池,曲折的屋檐与周边巨型吊车的景观倒影于水面之上,人们的视线穿越一汪净水,几丛野草,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

  建筑师将另一个净水池演绎为虚化的景观环境,形成一个圆形的“地基池塘”,小香蒲和水葱,与周边场地上的狼尾草相得益彰。水池被跑步道穿越,以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存在于整个环境之中,向人们暗示着那些老旧的混凝土条块曾经的身份。

  如何达成现代与历史、公共与工业、展览与休憩、艺术品与建筑物之间的融合和协调,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答案。

  后记

  7月13日,随上海文联组织的“艺起前行”活动,走进在杨树浦发电厂遗迹公园。摄影家陈海汶的工业摄影作品为杨浦滨江的过去提供了详细的影像资料。

  杨浦滨江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当它们成为令人满意的生活场地而不再是仅供参观的地方时,它们便复活了。滨江临水空间在当下的复苏,为城市带来复兴的契机。在杨浦滨江改造总设计师章明看来,复兴并不等于将一切推倒重来,而是在尊重原始状态的基础上承认接受不断叠加的过程。历史与现在的叠加,迎来新的身分认同。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高校毕业礼 走心亦暖心(组图)

  • 衍生品

    设计 让田头有甜头(组图)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