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修:惜物之心换来残器重生(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漆修:惜物之心换来残器重生(组图)

2018-06-01 08:50:13  来源:北京日报

  二、朴素之美

  做器物修复,要有好的手艺,更要甘心付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一件破损物件到了手中,先要对残断面进行清洗,再用面粉与大漆混合成漆糊,将碎片拼接黏合,阴干后进行修缝、补缺等步骤,需要有修饰效果的,还要对其上金。

  这个过程听起来并不繁复,但上手操作,却要耗费极大的心力。比如老的建盏,通常有失釉、开裂、残缺三种状况。失釉,需反复刷漆烤制,揩擦打磨光亮;开裂,则用漆糊黏合;残缺最为费力,如果情况严重,甚至需要“夹苎”: 先按照对器型的揣摩以泥塑型,再以漆灰批刮的苎麻布塑型,干后挖去内里的泥型,脱胎为完整器再髹饰。

  田志力介绍说,他曾修复过一只汝窑的香炉。小小一枚三足香炉,摔成两半不说,还缺两足,少一耳。他以仅余的一足一耳为参考,查阅各种材料,才确认其形制,动手进行重塑。整个过程采用“夹苎”的方式,完全靠麻和漆泥进行再造,这项繁重的重建工程,花费了整整一年光阴。很多时候,修复者面对器物,像医生实施一场高难度的接骨手术,从制定方案到实施操作,再到完全恢复,每一个环节都要了然于胸,耐心沉稳。最考验耐性的,是打磨推光的环节,一遍遍打磨,一遍遍上漆,重复操作的过程,少则二十天,多则数月。

  大漆特有的材质美感和丰富的肌理美感,能在一遍一遍的打磨中呈现出令人着迷的视觉效果,其纹路色泽安静沉稳,温润内敛。在这样的打磨过程中,匠人的能量与漆相融。漆有漆性,也有漆趣,打磨显形,就是漆趣之一。

  残损物件到达匠人手中时,若状况好,只是开裂或少许缺损;状况差时,器物或只残存四分之一。因此,修复者要还原残损器物的样貌,就必须对器型有着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其实,器型传递的不仅是美,还有与传统文化的紧密关联。通过技艺来传达审美、格调、价值,正是匠人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道。

  因此,无论是做修复,还是搞创作,许多匠人都注重对古代形制的继承,不随意臆造,不“离经叛道”。“拿盘口来说,五瓣儿梅花是宋人的风格;金边儿菱花口,是唐代风尚,”田志力说,“这些本质上都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形态的一种传达。”对于现在许多的大漆“创作”,田志力认为,其大多为臆造。“在中国这个注重造型的国家,器物形态足够丰富、优美了,能把传下来的这些形制学明白,已是大工程了。”

  另一种“道”的传承,是在简素的品格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宋人的生活、喜爱明代的家具,恰恰是对至简生活的一种回归。大漆修复,恰恰符合这种至纯至简的品格。日本的金缮,最终都以金粉或金片进行描画,富丽流彩,凸显华贵。但是在中国以大漆为介质进行修缮的许多匠人,却选择了保留大漆的本色。比如那只耗时一年才修补好的汝窑香炉,田志力坚持没有上金,而是对修补处留存了黑色,做了哑光处理。这是视器物气质而做出的选择。而在修复最终完成时,观者都被香炉所呈现出的朴拙、大气所震撼。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古人简素的美学观,世代传承而不过时,而器物的朴素之美,历经千年依旧动人心魄。

1 2 3 4 共4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