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徐伟持续定义文化馆-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职工艺术

朝阳区文化馆历经改革源于“人民的内在需求”

四十年,徐伟持续定义文化馆

2018-08-07 08:15:08  来源:北京日报

  不惑之年

  拆除“围墙”把空间留给百姓

  1996年,朝阳区文化馆新馆在朝外小庄落成,39岁的徐伟竞聘成为文化馆馆长。

  新馆长上任,徐伟拿出一份从内到外改造文化馆的计划:与体制“断奶”,将文化馆从全额拨款单位转为差额拨款单位。同时,把非职能部门的办公室全部改为文化活动空间。

  这项在今天看来都如同壮士断腕的彻底改革,当时给馆内职工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回忆起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徐伟波澜不惊:“没有什么阻力。”但老员工们都会记得“铁饭碗”被拿下时馆里不安与焦虑的气氛,和失去在办公室喝茶看报悠闲时光的憋闷。馆里的百十口职工怨声载道,找馆长要说法。

  在一间会议室的角落里,当时正在办公的徐伟面对职工的愤懑,坚定地说道:“咱们既然是文化馆,就得尽可能把空间留给百姓!活动开到哪儿,职工就应该跟到哪儿。”见馆长把自己的办公室都撤了,职工们也没了脾气。

  这场改革中,为领导来访准备的贵宾休息室也被一并裁撤,变成公共文化活动的场地。墙上领导视察照片和科室牌子不见了,亲切的老物件展览吸引了一拨拨群众进来观看。“衙门”做派的围墙被纷纷拆除,朝阳区文化馆涌入了清新的空气。

  体制改革后,馆里上上下下干起活儿来脚下生风,但如何自力更生搞好经营仍是个难题。文化馆也曾经试图做点小买卖,出租场地开舞厅、台球厅。但徐伟很快意识到,设施外租比例过高将导致文化馆文化主业丢失,格调不高的活动多了,更是对文化馆发展的一种伤害。

  徐伟决定砍掉这些经营性场所,把目光瞄准了小剧场。2004年,在民营剧场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朝阳区文化馆“9剧场”石破天惊,推出开幕话剧《青春禁忌游戏》。短短两年多的时间,“9剧场”凭借优质的话剧赢得社会声誉,与北京人艺、东方先锋剧场三足鼎立。

  新馆成立之初还干过一件大事儿。上世纪90年代末,文化馆对面光华染织厂的女工遭遇了下岗潮。徐伟组织女工们成立大鼓队,用鼓声振奋精神。从用鼓声宣泄诉苦,到用鼓声追求新生,这支由下岗女工组成的队伍不仅名气越来越响亮,每年还创收数十万元。“把社会的焦点问题、个人的生存问题纳入文化馆的事业,我认为我们做了一点儿实验。”徐伟为大鼓队的成功感到自豪,心中的答案越来越明晰。

  渐渐地,人们提起朝阳区文化馆,不再是那个“一老一少”才光顾的尴尬去处,也不再是逢年过节唱唱跳跳的“年节文化馆”。在这里,贴近普通人的好戏天天上演,兼顾了格调与市场的朝阳区文化馆,真正变得像是一个向各年龄段和各群体开放的文化乐园。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