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盛德:建立非遗活态保护和传承的机制-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高端访谈

马盛德:建立非遗活态保护和传承的机制

2018-06-06 10:10:36  来源:人民网书画

  借助学院力量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Q:您这次来到杭州是为中国美术学院20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班的学员授课。您认为,学院介入非遗保护与传承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答:研培计划最初只有23个试点,中国美术学院是第一批开设研培班的试点院校,后来因为效果很好,觉得经验是可取的,已经慢慢开始扩展到更多的学校。

  事实证明,在对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学院介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对于品质的提升、时尚和审美的提高、设计理念的融入以及产品制作的思维转变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并不是说以前传统的东西没有品质,只不过今天我们面临的外部世界跟过去是完全不同的,在很多方面是颠覆性的。这一点我们要正视,不能视而不见地去死守过去,传承人一定要走出这一步。技艺还是需要土壤和生存环境,产品要卖出去,表演要有观众,这样才能让传统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然而实际上近年来这种环境并不好,年轻的消费者有自己的选择权,他们有权选择更时尚、更舒适、更实用的产品。所以市场是无情又残酷的,这迫使我们的传承人、项目和手艺的保护者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要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社会需求。

  另一方面,传承人高龄化一直是我们非遗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不少年轻人并不热爱自己父辈所从事的技艺。通过研培,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理解并热爱非遗传承。记得前几年在一所美术院校的研培课程上,有一对来自青海的藏族父子,父亲是当地牦牛皮制品——尤其是藏靴技艺的传承人。这种牦牛皮靴在今天受到的冲击是很严重的,因为它皮料成本高、技艺成本高,无法跟现在市场上便宜又时尚的皮革靴子竞争。因此,儿子原本是对于父亲的这门手艺不屑一顾的。但在参加课程之后,他忽然意识到了自己父亲手艺的价值。作为年轻人,他懂得网络,所以他就开始为他父亲的手艺进行网络销售,帮他父亲一起研发具有新的功能和样式,同时又保持着传统工艺的皮质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自己也逐步热爱上了这项技艺,现在成为了父亲技艺的继承人。

  所以在高校里举行非遗研培,是我们当下对非遗保护传承探索的一个路径,让更多的年轻人融入进来。当然,这个过程必然需要包容和忍耐,要给他们一些时间。

1 2 3 4 共4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