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故事 为时代造像-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界大师

吴为山:

讲中国故事 为时代造像

2017-10-19 17:24:03  来源:长春日报

《问道》(青铜) 吴为山 作  

       《对话》中牵手古今东西

  吴为山总是在探寻着古代与现代、东方和西方艺术的相近和相似,试图透过这些文化现象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理结构,从而找到最佳的文化交流方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要靠人类共通的情感与精神。

  在世界雕塑之都举办雕塑展需要艺术的底气和极大的文化自信。2012年11月,继“联合国展”之后,由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文化部共同主办了吴为山作品巡展。吴为山在威尼斯的一次泛舟中突发奇想:意大利是达·芬奇的故乡,假如中国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在意大利遇上达·芬奇,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对话”?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情境?于是,吴为山潜心“策划”了一场旷古绝伦的中西艺术大家跨越时空的“对话”。当齐白石和达·芬奇两位长髯的艺术大师塑像伫立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时,当地观众都对站在达·芬奇旁边的中国老人产生了浓厚兴趣,东方的、中国的、写意的……中国,在齐白石那深邃而慈祥温厚的眼神和长长的龙头手杖中得到诠释。

  这次展览之后,《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经意大利国会通过,永久收藏并陈列于意大利国家博物馆。在这座世界艺术的圣殿中,吴为山在富有诗意的线条里构建了自然生命的永恒,用富有动感的造型表现了民族同胞的面貌,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传播着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他的作品《在一条船上——达·芬奇与齐白石的神遇》完美地表现了这次“对话”的神韵:你在船的那头,我在船的这头,我们同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里泛舟。人们通过这些作品,关注到作为东方艺术符号的齐白石和中国当代雕塑的新创造,更关注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历史价值。

  “走出去”展民族之美

  吴为山带着自己的艺术作品“走出去”,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展示了当代中国的新形象。通过艺术故事的描述,不仅使世界更多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也使中国的雕塑艺术进一步受到全世界的礼遇,吴为山的作品逐步“落户”世界很多国家。

  吴为山通过雕塑彰显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对西方艺术的借鉴,表达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审美理想。2012年,法国美术家协会在巴黎卢浮宫举行了盛大的“国际美术展”颁奖典礼,吴为山的作品《天人合一——老子》获得唯一的雕塑金奖,吴为山成为该国际艺术展览开办120多年来首次获得该雕塑奖项的中国人。《天人合一——老子》是一座高90厘米、宽60厘米、厚52厘米的青铜雕塑,人物身体呈中空造型,内壁用篆书刻满《道德经》,虚空的穹隆寓有“虚怀若谷”意蕴;《道德经》则寓有“满腹经纶”之意。吴为山说:“当代中国艺术只有将传统和生活融渗,才能进入世界艺术的语境,才能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锤炼艺术语言,融老子思想和形式于一体,具有视觉震撼力和文化穿透力。

  吴为山说:“虽然作品有500多件,但在我心里,所有这些雕塑就是一件作品。”在他看来,这“一件作品”由六方面组成。一个点就是《睡童》所寄托的人类美好情感;一个空间即《天人合一——老子》表达出的中国古人虚怀若谷、包容万象的情怀;所谓一座山,“孔子是中华文化的开山,我将《孔子》这座雕塑铸成一座山的形式就是纪念他的伟大”;一条线,指的是《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这是立在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的一件雕塑,达·芬奇与齐白石各立两端,齐白石手中那根拉长的拐杖尤为奇特,“这拐杖就是一条线,它上连天,下接地,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宇宙观、艺术观,它也像丝绸之路,连接着东方和西方”;一颗心,吴为山与法兰西学院主席、雕塑家克罗德·阿巴吉联合展出作品,东西方艺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着“心灵对话”;一个魂,“这个魂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所表达的中国人爱好和平之魂”。

  “这些雕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更是有形的精神丰碑,它们传递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声音,通过中国人从古到今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来体现一个民族的美。”这是吴为山的一种追求、一个理想,也是他可以为之终生追求和探索的艺术之路。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