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不知老将至,生死刚正谓之骨-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界名家

丹青不知老将至,生死刚正谓之骨

2018-11-02 09:13:11  来源:人民网书画

  我爱吾师

  在中央美院学习时,我主修人物画,也跟着专攻山水画的李可染老师学习。老师的绘画思想、治学理念对我影响很大,这让我对山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多次有过转向山水画的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老师颇为惋惜。

  改革开放以后,我对艺术方向有了新的思考,希望寻求新的突破。1985年,我参加《五岳三山今古风情联展》,画了一批山水画。老师看了非常高兴,说:“没想到这么多年,你的山水画还没有丢。你的山水画得不错,特别是用笔用线,都很好。”这对我是巨大的鼓励和肯定。但要彻底放弃已经颇有成就的人物画,转型到山水画,我还是有些踌躇。是老师的猝然离世让我下定了转型的决心。

  记得在老师去世的前三天,我和老师有过一次很长的谈话。他十分关注中国山水画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有很多想法想要付诸实践。然而,三天后,老师溘然长逝,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非常悲痛。

  老师的后事是由我和几位同学操办的。在给老师换寿袜时,我发现老师少了三根脚趾,这让我非常震惊。后来我了解到,老师因为脚趾重叠不适合爬山,为了能继续深入生活采风写生,在70岁时,老师不顾医生劝阻,截掉了三个脚趾头。为了山水画,老师用这双残缺不全的脚,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老师70岁时还有如此毅力和壮志,这种对艺术执著奉献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对我触动也非常大。我自问,自己才50岁,有什么事情是不敢尝试的?老师一辈子都在为山水画的发展殚精竭虑,他还有很多未竟之志。作为他的学生,我必须要继承老师的遗志,把他未竟的事业继续坚持做下去。

  老师去世后,中国画研究院召集了相关学者,对他的艺术思想进行整理研究,准备编写成书,集中展现老师的艺术主张、艺术思想。这本书由我牵头,在老师逝世一周年前,如期完成。

  1990年,我离开服务了28年的海军,调入中国画研究院,负责研究方面的工作。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我和研究部的同志们一起确定了以刊物出版带动研究的方案,推出了三本刊物:《中国画研究画刊》、《中国画研究论丛》、《中国画研究院通讯》,使院里的研究工作得到较好的开展。

  东方既白

  在山水画变革方面,李可染老师的主张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将中国山水画引领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同时,也挽回了晚清以来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颓势。

  1986年,随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有人对中国画失去了信心,甚至认为中国画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这一年,老师带领我们在北京饭店举行了中国画研讨会。研讨会的召开,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和目的。老师用“东方既白”四个字,表达了他对于传统艺术的认知和自信。他认为,中国画是蒙尘的明珠,中国画水平是很高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华民族的崛起,东方文艺复兴的曙光一定会到来,中国画会在世界上占据应有的地位。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为了延续老师的艺术精神和艺术理念,1998年,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成立,我担任了基金会的副理事长。基金会开展的第一个活动,就是举办“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画比较展”。展览的目的,是通过中西绘画艺术的对比,来展示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个展览在当时是少有的既有策划,又有思想和学术主张的展览。展出的画作质量很高,当时有名的画家都几次换画,让展览达到最佳水平。展览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1 2 3 4 5 共5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