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尚古斋”重焕光彩-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界名家

让“尚古斋”重焕光彩

2019-02-12 08:37: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是你父亲年轻时候”

  王辛谦自幼耳濡目染,弱冠即随父亲王家瑞学艺,深得真传。1985年,王辛谦由北京来到天津,创办书画装裱店,黄胄为其题写匾额“瑞文斋”。经年积累,苦心钻研,出身装裱世家的王辛谦,在这个领域开创出自己的新天地。

  天津市文物公司存有大量古代书画珍品,由于过去保管不善,不少堪称文物级别的书画作品损毁严重、几成碎片,修复起来难度极大。王辛谦实施抢救性修复装裱,从拼接、漂洗到揭裱、全色,克服多种棘手难题,修复了明代文徵明书画手卷、明代林良《芦雁图》轴、明代解缙山水图卷等1000余件古代书画珍品,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工作做出重要贡献。著名书画鉴定师、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邦达对其装裱技艺称赞不已,曾聘请王辛谦揭裱破损严重的明代画家汪中的山水图轴。

  尽管已经获得了许多荣誉,但每当王辛谦仰望黄胄题写的瑞文斋匾额,总会想起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尚古斋,心头莫名生起一丝失落和惆怅。每逢返乡探亲,听到伯父王家麟(毓章)和父亲王家瑞在琉璃厂创业的故事,王辛谦的思绪便会沿着时间之河溯源而上,想要追寻父辈远去的足迹。

  3年前,王辛谦无意间看到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洋镜头里的老北京》,作者为德国摄影家赫达·莫里逊女士。这本拍摄于1933年至1946年间的摄影集,记录了各行各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为我们考察1949年以前老北京的社会文化风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书中有十几幅展示书画装裱场面的黑白照片引起王辛谦注目。一张宽大的书案前,一位老师傅吸着旱烟,打量着面前铺展的宣纸条幅。另外几张照片里的人物是个小伙子,神情专注地手持毛刷给绫绢上糊。王辛谦仔细端详这位年轻的装裱师,感到有些熟悉而亲切。春节返回深县老家探亲时,王辛谦将这组照片拿给村里老人看,老人指着照片说:“咦,这是你父亲王家瑞年轻时候吧?”

  听到父亲的名字,王辛谦激动不已。莫非照片里这间大屋,就是令自己魂牵梦绕的尚古斋工作坊?

  为了解开心头的疑问,王辛谦拜访了天津文物鉴定名家刘光启。这位老人家12岁到北京琉璃厂学徒,见多识广,年近米寿仍精神矍烁,记忆力惊人。谈起当年琉璃厂尚古斋,他特意强调那时叫“尚古斋装裱处”而不叫“尚古斋装裱铺”,可见老先生记叙历史细节的严谨。

  王辛谦呈上《洋镜头里的老北京》,刘光启仔细端详,随即认出吸着旱烟的长者是王家麟,伏案工作的小伙子则是青年时代的王家瑞。

  “我在古董店学徒时见过那幅《滴砚图》,大伙说这幅画只有尚古斋能裱,就是工钱太贵。古董店掌柜说,再贵也要送到尚古斋装裱。”刘光启清楚记得这幅名画经过尚古斋装裱,后来被收进故宫博物院。

  听着老先生追述尚古斋往事,王辛谦热血沸腾。他凝视着那一幅幅记载着历史瞬间的老照片,仿佛走进了历史深处。一个想法在他心中逐渐清晰坚定——恢复父辈开创的尚古斋老字号,这不仅是王氏家族的私事,更是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事情。

1 2 3 共3页

编辑:翟亮亮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