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为什么仍然惦记悲鸿先生?-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我们今天为什么仍然惦记悲鸿先生?

2018-03-23 08:44:47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8年初的美术界不约而同地聚焦于上世纪前叶,在那段腥风血雨里谋中华民族之独立的历史时期,曾任中央美院院长的徐悲鸿先生无疑是决定日后艺术界主流走向的一位关键人物。徐先生曾从《中庸》里选取“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之训,几年前被中央美院缩写成“尽精微、致广大”六字作为校训。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近期都策划了关于徐悲鸿先生的高规格回顾展,观者摩肩接踵。

  洋与中:全球化与民族化是什么关系?

  这些展览为近代美术史正本清源的思路依稀可见,要厘清这个“源”,就绕不开徐悲鸿和他的时代。

  徐悲鸿先生身上凝结着许多百岁话题:全球化与民族化、写实油画与水墨画之改良、中国的美术教育问题等。这些问题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这个消化表现在史论界的梳理总结,也表现在美术界的创作和展览中。以全球化为名拒绝扎根中华文明之沃土者、或是以民族化为名固步自封且近亲繁殖者,皆属下策。只要保持独立、自由、谦逊、开放与交流,把艺术的路线问题还给个体的艺术家自己去判断,想必会留出一片广阔的天地,终能营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格局。

  徐先生名言:“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虽然这句话缺失因人而异的位格观念,但也恰恰由此可见,关键在于每一位创作者的独特的辨析、判断和创造力。而他又在《造化为师》末尾记道:“大丈夫立志第一,继往开来,吾辈之责,幸除积习,当仁不让,凡我同道,盍兴乎来。”可见他决断之坚、志向之明。

  概观徐悲鸿先生的作品,“马”之意象家喻户晓,而且多数柴瘦并不膘肥,喻表着徐先生对“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追求,所谓“伯乐相马”,也暗含《九方皋》中不拘一格识人才的希冀。徐先生爱画动物,在《述学》篇中,他回顾民国初年在上海新世界故址广场上首次看到狮虎象豹之激动,为他后来好画动物的滥觞。后来留学柏林与巴黎的他在动物园写下千百张动物速写,且为《奴隶与狮》采风三月之久,却称未有满意之稿。他喜爱法国路易斯·巴里画兽,法国梅索尼埃、英国Munning画马;瑞典Liljefors画鸟,甚至亚述、希腊、六朝墓刻之作,却不曾、不愿师法他们。为什么?

  这就引出徐悲鸿一生极为重要的核心画论:“不以人之作物为师”,换言之,“直接师法造物”,也就意味着唯独把创作理论的参照坐标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发掘和研究上。我们今天看这个论点有一些匪夷所思,因为与市面流行的“师古人、师造化、师内心”三轮车不同,徐悲鸿骑的是“直师造化”的独轮车。这背后,不仅能看出当时欧洲思想界发端于卢梭的自然本善思想的影响,也暗藏徐悲鸿在处理艺术问题上的智慧。他绕开了一般的“中西文化对比好坏强弱再下结论”的思路,有意回避了“师古人、师传统”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利于团结的问题;也几乎没有谈“师内心”的任何个性化经验。人们对“直师造化”的信念一致,至少都共识要往前走向前看,“直接师法造化”无疑成为画坛的最大公约数。

1 2 3 4 5 共5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