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博物馆如何面向未来-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艺术博物馆如何面向未来

2018-06-21 10:14: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从物品主导的认识论迈向人文的凝聚力

  吴为山在论坛的主旨发言中反复提及了中国政府基于文化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与展望,这也是本次论坛的核心议题:艺术博物馆如何面向未来。作为会议主持之一的法国奥赛博物馆前总策展人尚塔尔·乔尔杰尔(Chantal Georgel)指出:艺术博物馆也同艺术品一样,都经历了诞生、衰落甚至死亡又重生的过程。只有了解到它从哪里来,才会看到它将到哪里去。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西方古老博物馆的各位馆长,首先向中国的后辈们传递了博物馆学的百年历史,以及围绕馆藏品早已发展成熟的研究、展览机制。

  艺术博物馆在诞生之初,作为展示建造者财富并使其合法化的珍宝库,如波旁王朝之于卢浮宫博物馆、哈布斯堡王室之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美第奇家族之于乌菲齐美术馆、威廉·布瑞尔之于布瑞尔博物馆、约翰·博斯之于博斯博物馆、埃米尔·吉美之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等,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馆长萨宾·海格(Sabine Haag)在发言中将之称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世界博物馆公共化潮流中,以物品为主导的认识论让艺术博物馆第一次成为知识生产的载体,成为创造和整理知识的重要场所。借助物品的能量,博物馆通过传递出一种条理清晰的世界观而获得了权威地位,这种世界观长期以来一直也是支撑人类社会知识领域的权威秩序。

  然而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进一步开放升级,以及由科技带来的获取新知途径的多样化,艺术博物馆的地位开始受到冲击,其知识生产的过程也被迫发生变化。英国牛津皮特里弗斯博物馆的劳拉·万布鲁克芬(LauraVan Broekhoven)馆长面对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即便大家都非常喜欢博物馆,也不得不承认已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因此,艺术博物馆急需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通过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帮助人类社会寻找到能把我们重新团结在一起的凝聚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中国的美术馆界较早关注到这一问题,馆长张子康在发言中表示,今天的美术馆已不能被看作是艺术标准的仲裁人,我们正向着一套用以服务社会的“智识系统”进化。徐惠泉也认为,艺术博物馆已经从重视“物”逐渐转向关注服务“人”。关注人与美术馆、人和艺术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观念上的很大转变。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报告曾指出的,博物馆的未来是“与大众更接近”。

1 2 3 4 5 共5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