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筠庭:一位插画师的审美品趣-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阮筠庭:一位插画师的审美品趣

2018-08-01 08:29:09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问:有没有特别欣赏的人,对您的创作有一些什么启发或者共鸣?

  答:这令我想起我的一位老师——美国觉醒导师李尔纳·杰克布森(Leonard Jacobson),他不是艺术家,而是一位开悟的灵性导师。他指出了一个非常平凡而又很难被真正接受,更鲜少被活出来的真相——过去其实已经过去了,未来永远不会到来,事实上,我们只能生活在当下这一刻。活在当下时刻,看似如此简单,然而,如果我们能真的做到,哪怕只有一刻,它的回报也是无限丰厚。当深深地进入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生活的瞬间时,才会发现生活本身的非凡。

  一般对绘画的理解中,常常觉得要提升绘画的能力,就是提高了“画”的能力,事实上,同等重要的是,提升“看见”的能力。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中,我们可能一直在侧重于前者的培养和探讨,而忽视了后者——看见事物真相的能力,看见美的能力,它包括对于世界和对于自己深刻的了解。

  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些艺术家可以画出如此令人惊叹的作品的原因——他看到了更多。他的“看”超越了平凡的外相,抵达了更深的层面和本质。比如说梵高,透过他深深的“看”,和完全开放生命的全然表达,令我们有可能透过原画及他敏感而炽热的灵魂,为人类生命达成的某种深度和强烈程度而深深感动。他能够穿透外相的平凡,看到在天地风景、事物当中某种深刻到无法忽视的真相,所以说,他能够看到,才有机会表达出来。

  问:深度地去看待,生活会教给我们去画什么以及如何去画,那么怎么样来拓宽事物“美的深度”呢?

  答: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对于画家或者是美术专业人士来说,一开始学习技巧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当技巧累积到一定程度足以表达和讲述的时候,你会发现对于结果,技巧的决定作用会减弱,接下去要进阶的就是画外的功夫了,即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认识。

  其实学画画会自动地平衡一个人,拓宽视野,让他有机会去留意需要留意的部分。比如急躁的人,会发现慢下来的意义;不敢在生活中留下痕迹的、总是轻轻浅浅的人,要勇敢面对留下痕迹的必要性。

  另一个方面,大众是不应该被隔绝在美之外的,对于没有从事艺术相关行业的群体来说,他不应只是作为旁观者、欣赏者。因为美是属于每一个人,普通人不光可以享受美的成果,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去体验美,这对于每一个人是非常有疗愈性的。一些人有着敏锐和丰富的心灵,然而没有通道去表达出来,因为没有机会去拓展自己在这方面的可能性和才能。

  艺术表达是一种“天赋”,是天赋予每一个人的平等的机会,去体验美带来的满足和创造性表达带来的乐趣。所以现在除了教授专业人士绘画,我在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去鼓励大众,打破自己内在的限制,透过创作抒发情感、表达心灵。当内心有一种创造美的召唤时,每个人需要回应这种呼唤,如此才能真正地圆满生命,创造喜乐和幸福。

  问:对于国内外插画界来说,您觉得是否存在差距?如何改善?

  答:当说差距的时候,会带有某种好坏、优劣的评判性,事实上我们应当客观地接纳它是一种差别,而每一种差别都会带来一些空间和可能性。

  十年前去日本,有一种感慨:哇,如果我从小生长在这里,每天看到的配色都是这么讲究与文雅,那现在肯定会画得更好、有很好的美感。但是现在会发现,出身背景所带来的另外一些可能性,美感的不完善,缺乏涉及,也同时带来一种空白、未知和空间,而空间对于创造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个美感和设计高度发展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有配色常识,同样意味着有很多的“成见”。当一件产品、一个行业都已经高度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默认只能朝某一个方向继续下去,看不到还有另外多种可能。有的路可能完全背道而驰,甚至是去往匪夷所思的方向,或者是爆炸、裂成碎片的可能,或者说是丑到极致,丑成大师的可能。所以说在当下中国的空间环境中,是有不完善和空白,但也是有可能性和接纳度的。(厉亦平 采访整理)

1 2 共2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