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就是为我笔下的人呐喊-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画画就是为我笔下的人呐喊

吉林省女画家杨砚芬和她的《汴河神往图》

2018-08-07 09:21:32  来源:吉林日报

《汴河神往图》局部

  巾帼画家 坎坷人生造就独特画风

  《汴河神往图》格局宏大,思接千载,气势磅礴,非具有大吞吐、大怀抱者不能完成,而这也让人惊讶于它的作者竟是一位女性。都说文如其人,其实艺术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作者心境、性格、思想的反映。1991年杨砚芬来到少年宫工作之前,拜吉林市画家冯少先为师学习工笔人物画。杨砚芬喜欢画中国古代名人,也开始在画“钟馗佛陀、道士儒生”题材上崭露头角,独树一帜。杨砚芬的作品《钟馗嫁妹》《钟馗夜巡图》《过猴山》《群猴戏酣僧》《育英图》等都是闻名之作,它们妙趣横生,人物神态风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馗,是中国神话中的神祗,有“驱魔真君”“驱魔帝君”之称。杨砚芬画钟馗得心应手,总能将他描绘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画作充满了雄浑凛然之气,让很多人以为它出自一位成熟的男性画家之手。被问到为何独独偏爱这样一些阳刚正气的人物,杨砚芬说,由于自己一生经历很多磨难,决定了她看世界的眼光与别人有些不一样。通过呈现这些惩恶扬善、正气凛然的人物,表达自己复杂的内心感受,也是她刚毅、嫉恶如仇性格的折射。

  无论是画钟馗佛陀、道士儒生,还是苏东坡、屈原等历史文化名人,动笔前,杨砚芬都会用心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神思,所以其作品往往能表现出人物的神韵,也能让观者产生共鸣。曾经有一位山东作家看了杨砚芬的画后一夜未眠,写下了万字画评,第二天就打电话告诉了杨砚芬。杨砚芬听后也深受感动,感叹艺术真是没有界限的语言,可以让人们的心那么近!杨砚芬爱他笔下的每个人物,她说:“我的工作就是用画笔为这些人呐喊。”

  杨砚芬儿时家境贫寒,十多岁母亲就去世了,她从小表现出对美术的极大兴趣。杨砚芬回忆道,那时手里拿着的物件都是画笔,东涂西抹,墙上、地上、沙坪、雪地、写字本的背面、空隙,到处都是涂鸦的痕迹,她绘画的启蒙就是在这些“瞎划拉”中开始迈步,在田野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杨砚芬高中毕业去吉林纺织工业学校包装专业学习两年,毕业后到吉林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美术工作。她利用一切机会跟别人学画,抱着执着的信念,不怕吃苦,肯下笨功夫。她说,画画是她与生俱来的梦想,这个梦跌跌撞撞伴随她走过几十载春秋,那迷人的丹青已渗入肌体,融入血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经过30多年不断求索,在知天命的年纪愈加领悟了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对于毕生追求的绘画艺术,杨砚芬有自己的独到看法,这个理念也贯穿了她的创作,她说:“画家要始终直面人生、直面人性,始终通过深刻揭示在历史、民族、国家以及世俗人间的各种场景中所体现出的人的丰富性,来回味历史情境,阐扬时代精神。”完成《汴河神往图》这个鸿篇巨制后,杨砚芬又开始酝酿下一部作品了。她平时经常写书法,她的草书同样汪洋恣肆,风骨嶙峋,让人过目不忘。杨砚芬说,艺术源于爱,她深深爱着这个世界,爱着生活。平时她感觉自己就像个小孩,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常让她惊喜地手舞足蹈,高兴半天。其实,这种童心和赤子情怀,不同样是艺术的源泉和艺术家珍贵必要的品质吗?古人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无论是杨砚芬笔下“能本色”的大英雄,还是“自风流”的真名士,都因为其“真”,而成其“大”。在不让须眉的女画家杨砚芬身上,令人再一次看到了这一为人、为艺相通的规律。(李梦溪)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