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点评

开在心中的盛世荷塘

2018-11-30 09:04:06  来源:北京日报

  本次纪念展上,最引人瞩目之作为纸本设色巨制《盛夏图》。这幅纵3.68米、横5.8米的大画现为李苦禅纪念馆收藏,此番进京展出,实属难得。画上方右侧有苦禅先生的精心题跋:“国家日趋兴盛,乃余之愿。祖国古称华夏,想炎夏之际,荷花盛开,乃作荷塘即景,何不题之盛夏图耶!”看后面的题署时间“岁在辛酉冬月之初”,是1981年冬月所作。试想,在隆冬到来之时,在这位老画家心中却是一片盛夏景象,这真是“相由心生”的最佳写照。这幅作品创作源于中央新影准备为先生拍一集创作影像的提议。据当时在场的录制人员回忆,苦禅先生一边画一边说道:“只有我伟大中华民族之文明才能有这样伟大的写意画艺术,把它拍下来叫后世子孙、叫世界看看!”题“盛夏图”,意在企盼华夏兴盛。绘制这样的心景,苦禅先生当然要托付于一生最钟爱的荷花了。他在画左侧边缘又题写道:“荷之性情,不枝不蔓,出淤泥而不染,余素喜爱之,故六十年来写荷不计其数,然若如此巨幅,乃平生首次也。励公又题”。自称“励公”,无疑有老骥伏枥、不用扬鞭自奋蹄之意。

  观看此图,最好站在十米开外,才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气势。这气势不仅源于它的体量,来自于精心的布局,更来自于饱满的气韵。李苦禅自传统中走来,其命维新,在长方形的稳定中求险求奇。首先请看荷塘中石块的安排。最下方一带露出巨石的上部边缘,有溪涧倾泻而过。茂盛的荷花掩映其后。左侧一块方中有圆的巨石成为视觉中心点,周围铺满了荷叶与荷花。三只鹭鸶,站立石上,有昂首,有俯身,有扭转,姿态写真,给画面注入新的生趣。其中两只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处,那里有汩汩溪泉,泠泠作响,右上方一块巨石横亘而出,不仅呼应了画面最下边的岩岸,又给人一种出其不意的心理感受。苦禅先生一生习字,钟情于碑体,行草中不乏隶书之笔意。由此可悟,这一块突兀横生的巨石,犹如隶书中最重要的横笔,力度沉雄,气质古厚。石壁之上题跋抒情,恰得其所。巨岩正下方不远处有尖头坡岸作陪衬,极大深化了画面的空间层次感。荷叶蔓溯其间,劲拔生长,与几块巨岩的横向贯通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抗态势。这样,画面中既有横线,又有纵线,纵横交错,满塘生辉。从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上讲,石为阳,荷为阴,一“硬”一“软”,使画中气脉流转,生命气象令人怦然心动。整幅作品横纵多姿,尤以横向开阔为主,不断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更广阔处。设色古雅,赭石与墨色交相辉映,朵朵红荷点缀其间,不由让人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以自然景象寓深刻道理,中国传统艺术将“理”与“道”寄情于花鸟林泉之间。如同这盛夏的荷塘一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恰似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稳定的文化基因形成其独特性和连续性,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其自律性地演进。既然是一个生命体,便具有吐故纳新和自我调适的机能。这种自新和包容的文化承载力,铸就了中国文化独存于世间的可能性。师古法而不受制于古人,学的是道理,明白的是根本,而后才能融会贯通,求得变化。李苦禅的花鸟画,上追明代中期的大写意花鸟开创者徐青藤,下至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又参照“扬州八怪”的题材及构图创意,得近代赵之谦与吴昌硕等人金石之气,又长期浸润于恩师齐白石花鸟之法,遂自出机杼,融汇西东,别开生面,创纵笔写意之路。其画风质朴、雄浑、豪放,笔墨雄阔,酣畅淋漓,绘就了20世纪中国画大写意花鸟画的新篇章。(王建南)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