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何以“融通大道”?-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亚洲艺术何以“融通大道”?

2019-05-21 13:46: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一体多元的现代化进程

  漫步展厅,可以发现除了中国的水墨以及越南的漆画,亚洲国家的美术作品更多是以油画、水彩和版画的形式作为载体。尽管欧洲的造型艺术体系对亚洲艺术家有着深刻影响,但欧洲特别写实、讲究再现性造型的作品,在此次展览中非常少见。从亚洲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创造性的变化。这种独特性也体现在展览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比如,亚洲其他国家艺术家在表现中国的地域和风貌时,明显带有其本国艺术自身的特点。同样,中国艺术家在表现亚洲其他国家的作品中,仍透着我们所熟悉的中国艺术的气息。可见,不管表现什么样的对象,艺术家内核的主体文化是不变的。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表示:“亚洲国家即使使用了油画、水彩、版画的绘画语言,仍然带着强烈的亚洲色彩。这种色彩有中国天人合一的老庄哲学,有印度的佛教和神秘主义,有伊斯兰文明那样带有装饰图形的承载。很显然,亚洲文明这种文化中孕育出来的视觉系统,是一种观念性的形象系统,它和欧洲再现性的主客观完全对立的艺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正是因为这样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亚洲艺术家在进行形象处理的时候都有一种共同的线条意识,有了线条意识也就有了笔性。线条和笔性构成了亚洲艺术家共同的规则。”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用“一体多元”来定义亚洲百年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以中国、印度、日本这3个在近代联系比较密切的国家为例,日本在战前画坛分成洋画派、复兴派(新日本画)、现代派3个流派,战后则出现了以草间弥生、荒木经惟、村上隆为代表的物派,无论是复兴派还是物派,都或多或少继承了日本传统美学的观念;印度在战前也出现了和日本类似的3个画派,即印欧学院派、孟加拉复兴派以及现代派,印度独立以后,主要倾向于表现主义,其中又可以分成西方画的表现和印度式的表现。

  中国画坛在激变期也出现了传统派、改良派、现代派。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绘画又出现了回归传统的趋势,并尤其强调写意精神,这是对中国传统深层次的继承。从亚洲艺术内部的不断碰撞交汇中,可以看到各国都在寻找适合本国艺术发展的可能性,而在其探索现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本土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1 2 3 共3页

编辑:翟亮亮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