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谈中国画色彩观的哲学性(下)-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大家讲堂

陈振濂谈中国画色彩观的哲学性(下)

“色不碍墨”与“墨不碍色”

2019-01-24 09:06:29  来源:杭州日报

  “固有色”与“观念色”

  去岁冬率众生专程赴辽宁省博物馆,亲睹了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据说这也可能是宋摹本,但去唐不远。其中人物衣饰的淡青、深青、菊花青、胭脂、加上乌骓之黑驱,侍卫银袍粉白,细节如贵夫人之青袄、红裙、白巾、绿鞍、黑髻,既无受光后的色彩变化,也无环境色的相互影响。基本上都是“正色”、“间色”之间的协调与调节而已。过去,我们认定中国画的这种色彩特点,叫“固有色”,而且这一术语已经沿用日久;现在,还可以多加一个概念术语:可称为外国没有而独具中国特色的“观念色”。

  中国画的色彩史,在中世纪以后,开始有了明显的分道扬镳的“双轨制”现象。发展的主流形态,是“水墨化”倾向,借助于写意文人画的大盛,讲究笔墨、“墨分五色”,当然也有一个从工细精密刻画入微到纵笔挥洒的演变过程。前者,可以撷取传为五代徐熙《雪竹图》为经典范例,谢稚柳先生认为这是失传了的“落墨法”存世孤例。至于后者,则元明清的黄公望、董其昌、八大山人、王原祁亦是佼佼者,逸笔挥扫如八大,笔劲墨醇如王原祁,皆是不世出的绝代高手。

  而作为一个非主流形态的重彩画,除壁画之外,在卷轴画世界中,也有如宋徽宗《瑞鹤图》这样鲜艳又罕见的纯色宝蓝底和金殿黄瓦白鹤飞翔、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之大青大绿层峦叠嶂中色彩层次丰富,还有如指为辽画的《丹枫呦鹿图》等等,明代仇英是工笔画青绿山水的大师级人物,至清末任伯年则是写意人物画却用色丰富而灵活,有时以色代线代形,亦是中国画色彩史上开宗立派的大人物。

  回到中国画色彩观的话题上来。作为“正色”的五色即红、青、黄、黑、白,仍然是中国人色彩尤其是“观念色”的主体。与其他西画色彩系统不一样,在中国人的人文历史结构中,色彩之间不是平等的,而是必须分三六九等的。“正色”五色最高,处于至尊地位。“间色”次之,根据客观需要多为世间活用之辅助之。然舍此之外的色彩,大抵被排斥或最多偶一出现,“不足为训”耳!于是,“环境色”、“受光色”等等,只能隐性地存在于一些个别案例中,皆无法成为正脉。

  还是回到苏东坡,传颂千古的《前赤壁赋》中有云:“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是千古名句。但是,凡“目遇之”者真的即能成“色”?一千个人的“目遇之”,一定是同一个“色”?恐怕亦未必,没有经过中国人历几千年形成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的筛洗,“目遇之”未必即成其色。西方人“目遇之”和中国人“目遇之”,其所成之“色”,恐怕亦是截然不同的。西方式讲求物理生理真实的“受光色”“环境色”,出于科学思维立场;而中国画的“观念色”却是基于人文历史和认知方式,它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是事先给定的。

  这几乎成了一个比较文学、比较绘画色彩学的命题,看官听说,是否有点扯远了?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