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谈中国画色彩观的哲学性(上)-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大家讲堂

陈振濂谈中国画色彩观的哲学性(上)

2019-01-24 09:59:17  来源:杭州日报

  无“间色”不足以言画

  在哲学家和理论家看来,“正色”威严不可动摇,而“间色”则为辅助,地位次之。但对于一个真正的画家(画工、画匠)而言,“正色”用处反而不多,绝大多数情况下,则是“间色”的横行天下。甚至可以说:无“间色”不足以言画。

  这是因为,任何一种哪怕最纯正的“正色”,在各种不同光线、明暗和环境色、并列色的影响下,必然不可能保持完全的“正”,而必会偏向某一面,从而渐渐转换成为“间色”。生活中各种色彩的千变万化,也必然是在“间色”范围中的变化。亦即是说:“正色”只是提供标准样板供人沿循使用,“间色”才蕴含了无穷可能性。

  色彩上的大发展,并不是在趣味高雅的宫廷御画院,而恰恰是在生机无限的民间。其实,从战国帛画以降,在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和棺椁画,以及墓葬中最常见的漆器色彩重红黑中可以看出,其应用时通常只重概念正误,色彩单调还处于小心翼翼的象征功能之间,但在这同时,已经有敦煌壁画的五彩绚烂、富丽美艳的重彩画风,其一种触手成妙、横斜无不如意,甚至是略见混乱无序、肆无忌惮的色彩表现,简直令人瞠目结舌。亦即是说,在当时,除了帛画、墓室壁画和漆器,当然还有汉晋服饰用色的讲究“正色”的系列以外,还有一个完全民间的、非中原儒家文化标准的敦煌石窟壁画的用色系统——它生发出无穷无尽的“间色”,打破了自古以来绘画色彩重象征、重概念含义、重标识的文化依附功能,而以一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挥洒,展现出蓬勃的、积极向上的生命姿态。直到今天,还有许多画家痴迷于敦煌壁画,为它的狂放不羁和灿烂辉煌的色彩所折服,从而形成了对中国绘画史中色彩史的另类解读:这是一种除敦煌以外无法重复的解读。

  以此对比着看古来存世的第一件卷轴画隋展子虔《游春图》,画自是好画,但在色彩上仍然是十分约束收敛,并非无所顾忌和尽情放肆。传为顾恺之《洛神赋》图,因被疑为宋摹本故不足以为证。而从《游春图》以下,到了唐代,一大批仕女画中的新颖的色彩表现,开始告诉我们在卷轴画系统(而不是敦煌壁画系统)中,竟有了一次大转折和大变革。《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衣饰用色,光红色就有了十几种不同明暗、不同光线、不同冷暖、不同色相的细腻表达。这样的细致区别,当然都是当时画工画家们活用“间色”而不是固守“正色”的结果。战国长沙出土帛画的《夔凤人物图》等作为不用色的卷轴画,可称第一阶段;汉魏晋墓室壁画的只用少数几种“正色”为第二阶段,展子虔《游春图》作有节制的色彩展开,是第三阶段;到唐代仕女画即《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以有色调的“间色”发挥和细分为第四阶段。这样,在另类的敦煌壁画系统以外,我们在卷轴画(它是中国画传统认知上的本体),大致找到了四个循序渐进的分期发展轨迹。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