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谈“敦煌学”随想(上)-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大家讲堂

陈振濂谈“敦煌学”随想(上)

2019-07-04 08:55:52  来源:杭州日报

  其实,中国人在其中并不纯然是麻木不仁、无所作为。道士王圆箓发现莫高窟藏经洞后,曾将部分写本、佛画赠与敦煌县令汪宗瀚和安肃兵备道廷栋,又转而为甘肃学政叶昌炽所知悉。廷栋得敦煌写本,只云“书法没有我好”,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而叶昌炽是学界通人,深知其中关纽,于是他是向敦煌县令汪宗瀚提出要封存此批文物并转运省城兰州。但因运费无所出而搁浅。敦煌专家姜亮夫教授《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中提到;

  “昌炽遂建议甘肃的藩台衙门将此古物运省垣保存,但估计运费要五六千两银子,无由筹得,乃于光绪三十年三月,令敦煌县长汪宗瀚检点经卷画像,乃为封存。王道士用砖来砌断了这座宝库。”

  敦煌县令汪宗瀚与甘肃省学政叶昌炽,自然是中国人与敦煌文物发生关联的第一代人物。但他们肯定不是探险家,也不擅长进行属于西方学术类型的田野探古和考古,所以与广义上的“敦煌学”并没有太大关系。叶昌炽著《语石》语涉敦煌,又撰《缘督庐日记》记载当时与汪宗瀚文物交往史实十多条,史料记载的时间应该都是在外国人敦煌探险之前,但只能说是在初期聊尽保护之责而已了。

  (二)国际化的客观事实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敦煌”探险从一出现就是外国人的天下,中国人如叶昌炽贵为一省“学政”大吏,却连运费也付不起;清末乱世,官家也视若罔闻,不介入而作壁上观。只靠一个迂阔愚昧而且迷信的王道士以一人之力来力挽狂澜,自然是异想天开;沧海一粟,根本无济于事。于是斥责声四起,“盗窃”“偷取”“劫掠”,王道士被骂成十恶不赦;朝野上下,从清末民国直到百年以后的今天,无不对他和外国人同仇敌忾、义愤填膺。通常的定位是:一部敦煌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关乎民族大义。这样一来,作为话题,它就与政治史社会史密切挂起钩来,成为忠奸善恶是非黑白的划分标准。当然,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外国人欺我愚昧而偷窃盗买、巧取豪夺,必然有之而且肯定不少。王道士意在敛金以修缮莫高佛窟看似公心,但也保不齐有贪婪之私。这些本来寻常多见的社会世相,善善恶恶,见怪不怪。但正因为它涉及列强英法德日俄,即使是私人行为,也一定把这笔冤孽账算在帝国主义头上——算账当然应该这样算,但是否也应该算算当时清朝各级官府的瞒旰愚昧、慵懒怠政,自甘沦为败家子,眼看宝藏落入他人之手却不关痛痒漠不作为?甚至不少本地官民在运输过程中还上下其手监守自盗呢?如果当时有强有力的政府力量,何至于要我们万里迢迢到巴黎伦敦柏林圣彼得堡去寻找“敦煌”真相?

  ——追根到底,国家的强大乃是根本。換在今天,古文物的盗卖偷窃,岂能如此轻易得逞?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