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上的 “中国”和《何尊》七问-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大家讲堂

青铜器上的 “中国”和《何尊》七问

2019-10-17 09:04:04  来源:杭州日报

  原标题:青铜器上的 “中国”和《何尊》七问(上)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举国欢庆。整个国家的精气神都被提振起来。国庆日成了民族情感与家国情怀的一个集中爆发点,人人热情洋溢、奋发昂扬。各种展览演出、各种信息交流如电视、广播乃至微信朋友圈,一片红色的国旗海洋。国庆一大早互致问候,也是各种美图五花八门。我发给朋友圈的庆贺图像,却是十分别样的青铜器《何尊》和其中的“中国”金文二字。它是“中国”这个概念称呼词语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证据。当然,两周时的“中国”与今天我们作为国家标识的“中国”含义不尽相同。它的原句是“宅兹中国”,是指居住在中原东都成周(洛阳即伊河洛河流域)的中心之国中原之国之意。在它以前,甲骨文中虽然也有“中”也有“国”字,但却没有“中国”这个词。从文字和词语的字源语源上说,它就是最早。

  《何尊》是西周最早期周成王时的重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西周之初传世的青铜器,铭文都不长,所以对比出《何尊》的罕见和难能可贵。由于“何尊”面世时间很晚,时在1963年由陕西宝鸡市贾村陈家后院出土。陈家主人陈堆原职为行医,一家从甘肃固原逃荒,落户到陕西宝鸡贾村。夜里借月光偶然发现自家后院断崖坍塌处有一铜角闪光,挖出一看乃是一口铜尊。搬回家当杂物盛器,其后陈家返回甘肃,宝鸡老宅托哥哥居住看管。哥哥把这一烂锈铜尊卖到废品站,都说先要去锈才能过秤,以免铜锈多算分量。跑了几家废品站,都是同一个去锈要求。最后找到一家愿意收,换了30元。其后又在1965年时被市博物馆发现,于是再入藏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因为是六十年代才发现,故而在几千年历史记载中并没有留下它的流传痕迹;直到近几十年才开始慢慢引起学界注意。今年8月30-9月2日,我在宝鸡主持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面试评审间歇,与宝鸡方面宣传文化界人士闲谈,有云宝鸡市上下都取得共识,宝鸡文化lP最具清晰权威的标识物,正是这个第一次铸有“中国”的《何尊》,它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何尊》在出土之初,和进入宝鸡市博物馆之时,并没有获得特殊的关注。当博物馆从废品站发现此尊,将之入藏博物馆库房后,它就是几百件青铜器中平常的一件。当时账面上的记录,名称是“饕餮纹青铜尊”,也并无有什么清晰的历史内容定位,博物馆方虽然知道这是古器,但宝鸡本地为青铜器出土之大端,藏品甚多,于此件并无特别看重;库房沉睡,无声无息,就这样又过了十年。

  上世纪70年代,文革开始,社会动荡,故宫也难免遭到冲击,周恩来总理下令从1966年开始,故宫闭馆。次年实行军管,一直持续了五年。直到1971年7月局势相对稳定后才开放。为配合当时政治形势,在故宫慈宁宫第一次举办了超大规模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共展出文物1982件。1972年1月的《文物》还刊出了此次文物展的专号。郭沫若、王冶秋都参与了展品审查。在当时,朝野上下,如邓颖超、李富春、蔡畅和黄永胜等纷纷前来观展,都对这唯一的一次文物展览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是一次“伟大胜利”。连基辛格秘密访华,也参观了这个展览。其后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尼克松总统指名要到故宫参观,都是起源于这样一次独特的文物展览。“文物外交”的格局渐渐形成。其后,故宫开始名正言顺地陆续办起了最有外交效果的出国文物展。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