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画:甘之如饴4000年(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糖画:甘之如饴4000年(组图)

2019-05-10 09:00:20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甘之如饴4000年

糖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嵌字豆糖、糖画、芝麻糖、梨膏糖、龙须糖……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这些传统工艺都可以归类为一个字:糖。

  4000年来,随着制糖技术的提升,糖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甜蜜源泉。

  西域取经 唐太宗提升制糖术

  成语“甘之如饴”,意思为感到像糖一样甜。

  语出西周时期的《诗经·大雅》:“堇茶如饴。”这个“饴”,就是我们俗称的麦芽糖。

  西周至汉代的书中,关于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不少。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则详细记述了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陕西、云南、安徽等地的糖果,至今仍是采用这一方法。

  甘蔗种植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但历史上第一个喝甘蔗汁的,则是著名的汉武帝。距咸阳市100公里的甘泉宫,是富丽豪华宫殿群的总称,规模仅次于长安未央宫。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在甘泉宫祭祀,令司马相如等人共同制作《郊祀歌》,其中有“泰尊柘浆析朝酲”之句,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甘蔗汁可以解去贵人们早上犹未退去的宿醉。

  用甘蔗制作成蔗糖,最早的文字记载要到东汉年间了。东汉杨孚在《异物志》中记载:“甘蔗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东汉张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饴石蜜”之句,这里“沙饴”是指人工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体,可以看作是砂糖的雏形。东汉名医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写道:“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这里描述的就是砂糖。

  《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其中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孙亮让太监用银碗加盖,收藏交州送来的甘蔗饧。这说明,当时的交州即如今的广东、广西一带,已经成为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通过文中的表述可以看出,那时的糖还是糖浆状,并不好保存。

  据季羡林先生考证,最早的蔗糖加工技术起源于印度,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

  让中国制糖技术得以提升的,是唐太宗。《新唐书》、《唐会要》都记载了这个“西域取经”的故事,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派遣专人去印度取经,学习熬糖法。当时有石蜜匠二人、僧八人一同出发。回来后到扬州制造蔗糖,这个糖比原来的糖浆好保存和携带,质量也高于印度,但颜色类似今天的红糖。

  此后,扬州等大城市开始出现颇具规模的制糖作坊,让糖走入寻常百姓家。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