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契丹皇帝四季捺钵录-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春水秋山猎鹅鹿 消夏坐冬避暑寒

辽契丹皇帝四季捺钵录

2017-11-29 08:42:51  来源:沈阳日报

传世辽画

  夏捺钵的行宫毡帐设在山下茂草深处。盛夏时节,每至清晨或雨后,草叶上沾满露珠或雨水,行人涉草,下衣必湿无疑。因此,契丹人均着齐膝袍和长筒靴。北宋使臣沈括对此深有感触。他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短衣长腰[靴]皆便于涉草。胡人(契丹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契丹皇帝夏捺钵行宫)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胯皆濡(湿),唯胡人都无所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确能影响人的生活习俗,比如衣饰之式样。

  秋捺钵开始的时间是在七月中旬。捺钵的主要内容是入山射猎,故称“秋山”是也。秋捺钵地点比较固定,从辽初至辽末基本都在上京道庆州(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一带的群山中。《辽史·营卫志》记载的具体秋捺钵地名为“伏虎林”。“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这说明辽朝庆州一带群山逶迤,河湖错落,林丰草密,人迹罕至,各种野生动物于此生息繁衍,是契丹人首选的秋猎场所。

  秋天的野鹿,膘肥体壮,肉质最佳,所以,秋捺钵入山射猎,所猎最多的就是鹿。为了有效猎鹿,契丹人发明了一种方法,《辽史·国语解》称之为“舔咸鹿”。“鹿性嗜咸,洒碱于地以诱鹿,射之”。还有一种猎鹿方法称“哨鹿”,又名“呼鹿”,据说发明者是辽代的女真人。《辽史拾遗补》引《人海记》即云:“哨鹿之说,辽史已有之,但未详其法,今特志之:每岁于白露后三日,猎者衣鹿皮,戴鹿头,天未明,潜伏草中,吹木筒作声,牡鹿闻之,以为求其偶也,遂踊跃至。至,则利镞加焉,无得脱者。”这种猎鹿方法,此后亦为清代满族猎人所沿用。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以契丹皇帝为核心的秋捺钵团队,通过射猎活动,不仅获得了他们生活必需的大量肉食野味,同时,“秋山围猎”,也是契丹骑兵每年例行的一次大规模军演。辽太宗耶律德光曾颇为自豪地对臣下说:“朕之畋猎,非徒从乐,所以练习武事也!”这便是辽代前中期契丹铁骑驰骋于东北亚而战无不胜的一大因素。

  当然,辽朝的秋天亦多事,谓其“多事之秋”亦不为过。例之一,辽朝有两位契丹皇帝,即辽景宗和辽兴宗均崩逝于秋捺钵之行宫;例之二,皇太叔耶律重(宗)元和他的儿子涅鲁古曾趁道宗皇帝秋捺钵之际发动武装叛乱,欲夺侄子之皇位;例之三,辽道宗的皇弟耶律弘世,于大安三年(1087年)七月下旬,随驾至黑山秋捺钵,因“残暑尤甚”不幸中暑,最终“宿疾暴作”而不治……

  至辽代中后期,契丹皇帝的冬捺钵地基本固定在了上京道永州东南的“广平淀”(约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与通辽市开鲁县交界的西辽河下游一带)。冬捺钵的主要活动,除了召开冬季南北臣僚会议及“校猎讲武”外,还要接待北宋、西夏、高丽等“诸国”的朝贡使臣。以北宋为例,诸如苏颂、彭汝砺、王洙、王珪、王拱辰、王易等著名使臣,都是在“广平淀”冬捺钵行宫被契丹皇帝接见的。彭汝砺在其使辽诗《广平淀》“注”中,对契丹皇帝冬捺钵的“行宫”有过细致描述:“单于(契丹皇帝)行在,其门以芦泊为藩,垣上不去其花以为饰,其上谓之羊箔。”“宫殿曰省方殿,其左金冠紫袍而立者数百人,问之,多酋豪。”“山棚之前作花槛,有桃杏杨柳之类。前谓丹墀,自丹墀十步,谓之龙墀殿,皆设青花毡。其阶高二三尺,阔三寻,纵杀其半,由阶而登谓之御座”。北宋大文豪苏辙使辽诗《虏帐》亦对契丹皇帝冬捺钵“行宫”有过形象描绘:“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从官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

  冬捺钵活动还有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坐冬避寒。契丹人之所以选择广平淀作为避寒的冬捺钵行在,是因为这里有大片沙地,沙窝里冬季气温较为和暖。《辽史·营卫志》即云:“广平淀……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坐冬。”

  

1 2 共2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