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审美文化焕新传统艺术-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头条

青年审美文化焕新传统艺术

2018-04-17 09:02:08  来源:人民日报

  有所坚守也有所突破

  在积极顺应这一时代趋势的同时,这几点值得强调。其一,确保传统艺术核心要素有效传承。以戏曲为例,情节、情感固然不可或缺,丰富的表演程式才是这种艺术的特质所在。汉服运动也承载着价值观的追求,但“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形式美则是吸引人的主要原因。无论是舞台表演,还是君子淑女的日常威仪,举凡站、坐、走、说、哭、笑,依不同身份、场合都有严格规范,同时又高度个性化、风格化。严格的规范保障表情达意的稳定性和可传达性,高度的个性化、风格化使其可以适应新环境、新场景。

  规范和风格都来自长期、艰苦的基本功训练,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许多年轻人敬佩韩国偶像组合训练的刻苦程度,可从电影《霸王别姬》管窥的戏曲训练之艰辛则不啻数十百倍。个性化技艺还要求师徒传承、口传心授,如今看来更是奢侈。若没有稳定支持和长远预期,极少有人甘愿坚守终身,更无法期待普通家庭支持孩子去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公共管理机构(政府、基金会等)要承担起扶持之责,不能指望追求短期回报的商业组织培养长线人才。

  其二,要有开放的心胸,既重视理论阐释,又重视文化交流,不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古时,多数技艺在“不言自明”的环境中自然地得到传承发展,无需过多阐释。在文化选择空前多样的当今时代,“什么好”“为何好”等问题就要尽量讲清楚,诸如“火候”“气韵”等传统文化术语也需尽可能说得明白。理论性的人文学科与实践性的艺术传承应相辅相成。

  面对古与今、中与外的文化差异,有些传统文化提倡者倾向于贬低外来文化,这种做法只会把热爱流行文化的部分年轻人推得更远。民族文化的特质可以在比较中更加凸显和面目清晰,无需通过贬损他人来衬托。我们本有的优秀文化还需在与其他优秀文化的互动中创新发展。这种互动的前提是理解,即把功夫下足的交流和阐释。这方面,美学、艺术学和艺术史等学科可以大有所为,对内对外提高阐释力,提炼出不同文化的相似与相通。

  其三,尊重市场的创造,弥补市场的不足,避免“错位”。艺术的发展总离不开“赞助人”,“赞助人”有时是公共管理者,有时是大量而分散的民间力量。赞助层次要与艺术分层对应。仍以戏曲为例,最顶端的是作为根基的经典“骨子戏”,它们面向同行、批评家等少数“行家”,重在定标准、立规范。“骨子戏”离不开慢工细活、十年一剑的弱功利投入,最需要政府或社会公益机构支持。其次是旨在普及的市场化创作,如“青春版”和各种新编戏,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满足市场需要的程度,艺术高度则系于“骨子戏”磨练出的名角;最外围是诸如“戏歌”“电音戏曲”等,处于跟其他艺术和娱乐形式的交叉地带,跟随时尚,旋生旋灭。

  如今有些错位的现象:政府有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普及性作品中,一旦评审结项就束之高阁,少有市场效果;急需公共资源支持的艺术传承却遭遇“扶持不足”的困境;满足大众市场需要的娱乐化试验又被责以“歪曲传统”。这种错位主要是因为没有厘清市场与非市场的关系:市场无法支持艺术的核心传承,却比评委会更有权评判某个作品的普及效果;政府难以代替市场做出选择,却有力量保障传统文化的核心传承,从而成为市场产品的源头活水。

  简而言之,当今年轻人对美有更强的需求,无论是装点生活、个性表现,还是文化认同。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有独特的美,能满足这种需求。网络渠道和技术手段还为美提供前所未有的传播条件。从需求、供给到渠道,传统艺术有较乐观的发展前景,也有急需突破的瓶颈。公共文化事业要集中资源支持那些弱功利、需要长期投入的艺术传承,而各种艺术创新则应交由社会力量,鼓励民间去自发探索,让一个繁荣且健康有序的市场去评判、去筛选。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