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艺术空间

日耳曼民族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2018-05-23 14:15:08  来源:光明日报

  它的选址恰恰契合了19世纪德意志境内文化版图的特质。1852年,德意志历史研究者与古代研究者大会正式决议把日耳曼博物馆放在纽伦堡,而非大邦之都,如普鲁士的柏林、奥地利的维也纳、巴伐利亚的慕尼黑。此举表明,推动者仍然期待在1848年革命于政治统一上无功而返后,能够在文化统一方面有所突破,而纽伦堡拥有上述邦都所不具有的历史文化魅力:它是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欧洲贸易东西大道与南北大道的交接点,承续着中世纪德意志经济地位之辉煌;它曾经作为重要的“帝国自由城市”,三次接待过帝国会议的代表们(1438年、1489年、1495年),扮演着“德意志中心地带之心脏”的角色;它还被马丁·路德誉为“日耳曼之眼耳”,素来是德意志文化与欧洲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节点。

       这样一些文化身份,让纽伦堡有别于任何一座极具政治内涵的邦都,成为当时依然兴盛的文化民族主义运动的落脚点之一。

  它的藏品立足于各时代德意志文化成就的巅峰。这里不仅展示了日耳曼人的早期生活遗存,更保存着文化史上彪炳千秋的各式作品。纽伦堡人、伟大的“德意志画师”丢勒在这里留下的作品数量之多令人咋舌,而且覆盖了画家从青年到老年、从青涩到娴熟的整个成长过程。博物馆收藏了欧洲现存最古老的地球仪——“地球苹果”。

       它诞生于哥伦布启动探险的那一年(1492年),反映了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欧洲人的普遍世界认知,也留下了德意志人止步海洋世界的诸多遗憾——倘若制作者马丁·贝海姆以此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青睐,得以指挥一次向西航行的探险,或许整个世界近代历史都会呈现不同的画面。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这里还自觉担当起德意志统一进程的记录者,1848年革命的众多遗物得到了特别展示,如菲利普·范特的名作《日耳曼尼亚》。这幅高达数米的大型画曾高悬在1848年革命爆发时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召开之地——保罗大教堂的内庭上方。

       日耳曼尼亚是19世纪德意志颇为流行的德意志形象。革命时代的日耳曼尼亚身披印有双头鹰的战袍,流露出对此前帝国历史的留恋之情;她左手持黑红金三色旗,象征着风起云涌的“统一与自由运动”;右手拔出宝剑,体现着革命者的战斗决心。1867年,这幅画被移到博物馆入口处。至此,革命虽已烟消云散,但德意志人追求自由和民主的热情却透过“日耳曼尼亚”被保留下来。

1 2 3 4 共4页

编辑:李茜茜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