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宫走出来的自然博物馆 -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空间

从故宫走出来的自然博物馆

2018-07-20 08:00:03  来源:北京日报

1958年,中央自然博物馆外观。李晞/摄

  青少年学习生物的第二课堂

  上世纪60年代,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就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那些古老的化石像支奇妙的画笔,给参观者绘出一幅生命发展的历史长卷。(1961年6月28日《北京日报》2版,《漫游在五万年前的世界上——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陈列室参观记》)

  北京市许多学校把这里当作生物教学的第二课堂,馆方也积极配合各学校生物课程的直观教学。据1965年7月15日本报报道,两个月时间里,该馆先后接待了140所中学35000多人次的学生。

  在科学的热潮中,本报也成为了自然博物馆的科普阵地。读者马小辰写信询问:“报上刊登过不少发现古代生物化石的报道。这当然是很有趣味的事。不过,我不明白,研究这些东西,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此,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组以近千字的篇幅在本报刊文作了详细回复,其中提到:“研究恐龙和其他生物化石,不仅有趣,而且很有意义……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存着不同的生物,通过生物死后变成的化石可以了解古代的地理、气候等自然面貌,成为沧海桑田的见证人。研究化石,还可以证明,生物是进化来的,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的例证……”(1965年8月20日《北京日报》3版,《研究恐龙有什么用?》)

  那个年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大众普及程度远不如今天,但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然博物馆总是认真作答。这类科普文章也长期占据着本报的重要版面。

  1980年12月,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涌进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只为一睹1972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5具古尸。

  在“古尸展览”大厅正中,玻璃棺里陈列着两具仰面朝天的古尸。这两具古尸形貌清晰可辨,体肤完整,须发如初。据考证,这两具古尸是南北朝时期高昌王国“凌江将军”和他的妻子。(1980年12月15日《北京日报》2版,《看新疆古尸展览》)

  自然博物馆展出古尸,当然不是为了猎奇。对古尸的研究和解剖,对于人的发展学、各族人民共居的历史、考古及尸体保藏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这些科学知识及意义需要向公众普及:“干尸即木乃伊,主要是由于干热和空气流通的环境或高度密封棺,使之缺氧形成的,其特征是周身皮肉干枯贴骨,肚腹低陷,这次展出的5具古尸便属这一类……”

  1982年10月,自然博物馆又推出古尸展览“重头戏”——首次发现的九百年前的契丹人!与上一次的5具古尸不同,这具在内蒙古出土的契丹女尸给科学家带来许多新的重大发现:头戴鎏金面具;全身穿着完整的铜丝网络;完整的女式发型……(1982年11月4日《北京日报》2版,《“她”是九百年前的契丹人》)

  事实上,辽代契丹族的出土物公开展出在我国是第一次,而这个第一次便给了北京自然博物馆。此外,还有许多当时在国内独一无二的展览陆续设在这里,可见自然博物馆的地位之重,观众号召力之强。

1 2 3 4 共4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