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工业遗产798的“艺术人生”(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艺术空间

触摸工业遗产798的“艺术人生”(组图)

2019-06-25 09:50:5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798艺术区内有多栋风格独特的锯齿形建筑,该栋现为佩斯北京画廊。周缘 摄

  舒阳:保护旧厂房孕育的艺术区

  2001年底,第一次来到798的舒阳,见到的是一派荒凉的景象:闲置的厂房里尘土飞扬,还在生产的车间也没有了往日的活力。由于生产效益下滑,798厂把一些闲置的空间出租给机构或个人。舒阳供职的《新潮》杂志社租下798内一个体育馆,将它改造成既能办公、又能举办活动的场所。“房租很便宜,每天每平方米只要5角钱,但整体条件不好,比较乱,旁边吃饭的地方很少,同事们只能一起订盒饭。”

  《新潮》报道了许多当代艺术现象,却未对所处的798留下只言片语。“虽然已经有个别艺术家租用798的空间作为工作室,但成规模的艺术园区还没有形成。”1997年起,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租用798原95瓷烧窑车间制作抗日战争纪念雕塑。随后,美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在798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出版人洪晃、音乐人刘索拉等也相继迁入。

  在几位雕塑家的引荐下,“中国艺术”网站创始人罗伯特·伯纳欧进驻798。2002年2月,罗伯特的艺术书店“东八时区”开业。“来自美国的罗伯特是798第一个境外租户。”舒阳回忆说,不少艺术界的朋友正是因为罗伯特的缘故发现了798。

  不久后,由艺术家黄锐牵线,日本的东京画廊在798开设“北京东京艺术工程”。2002年10月,画廊首展“北京浮世绘”开幕。“当时的北京很少有这样的展览。开幕式来了很多人,非常热闹。”沉寂的旧厂房第一次以展馆的形式向公众开放,工业文明与当代艺术的碰撞,给大家带来极大的震撼。那时,由黄锐设计、徐勇开办的时态空间开始装修,舒阳对此印象深刻,“时态空间有1000多平方米,还是锯齿形的屋顶,非常壮观,我们看了都很兴奋。”作为798空间重塑的代表,时态空间的照片登上了美国《新闻周刊》。

  2003年春节刚过,舒阳在黄锐邀请下办了一场“越界语言”行为艺术活动。此后,“再造798”“蓝天不设防”“左手与右手——中德艺术家联展”等活动也相继举办。798逐渐成为当代艺术的聚集地,人气越来越旺。

  然而,艺术家们心里清楚,这样的繁荣景象可能是短暂的。“我们签的都是短期租约。按照七星集团的规划,这一片将要拆掉,建成又一个‘中关村电子城’。”舒阳说,大家都舍不得离开这里,因此达成了一个共识:通过举办活动扩大798的影响,改变它将被拆迁的命运。

  2004年,黄锐、徐勇、舒阳和黎静等人共同策划了首届大山子国际艺术节,邀请了一些国外艺术家和使领馆的文化机构参与,并请来外媒报道。26场大大小小的活动,让游离于公众生活之外的当代艺术变得触手可及。“第一届艺术节就吸引了8万名观众。”舒阳回忆道,“以往这类活动只有艺术圈的人才关注。有了798就不一样了,社会各界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直接看到当代艺术。这种公共性,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

  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798现象也进入了政策制定者的视野。2004年2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向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关于原718联合厂地区建筑及文化产业保护议案》。这份议案由798的艺术家们共同起草,呼吁保护这片工业遗产和新兴的文化艺术区。当政府的调研工作组和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到这里,舒阳知道,798保住了。

  “我是一个在798成长起来的策展人。”自1999年起,舒阳开始在北京做独立策展,当时北京能展出当代艺术的空间加起来不超过10个。2002年后,798涌现出来的艺术空间数以百计,策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中国的艺术市场开始爆发。798的变迁,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同步的。”

1 2 3 4 5 6 共6页

编辑:翟亮亮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