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李津的“逃离与放逐”(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创艺之星

进藏——李津的“逃离与放逐”(组图)

2019-05-13 09:14:25  来源:北京晚报

鱼与人 李 津 1993年

  李津从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选择留校工作,最初是在办公室里做行政,让他感到有些压抑,毕竟这与他所敬仰的梵·高、塞尚“崇尚自然,走向户外”的创作理念格格不入。1983年,天津市教委要组织教师到西藏支援高等教育,本来学院安排的是别的教师,可李津不想放弃这个机会,主动请缨援藏,最终获批,到西藏大学艺术系讲学一年。

  当时,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内地特别是沿海地区,已经处在城市建设、信息交流的飞速发展时期,艺术新思潮随之涌现。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西藏依旧封闭而神秘,人们对这片土地所知甚少。不同于之前学校圈子里的无忧无虑,初来乍到的李津需要独自应付工作与生活,尽管拿三倍工资,却也冒着相当大的风险。个性的历练中夹杂着同陌生相遇的新鲜感,藏地的人文、自然、宗教环境,给了他强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舍弃西方艺术思潮涌入的嘈杂,摆脱繁琐世事杂务带来的干扰,李津换得自由思考艺术创作的时间与空间,他去寺院采风,到牧区游历,坠入与都市迥然不同的生活本源;心境的转换促成了笔底的变化,因而《西藏组画》的出现,带有“找寻新大陆”式的新奇意味。在李津看来,以《西藏组画》为代表的那批创作彰显出他更自我、更单纯的一面,画里已经有了一些“跨媒介”的尝试,也超越了学院教学时为中国画圈定的概念范围,“那时候,内心表达已经是第一的需要,而不是画中的需要,要看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的表达。”

  因所处环境变化带来的视角和落脚点的不同,造就了有独特体裁、风格、气息的创作,在当时的环境下极易被区分开来,更何况是有当代视觉语言属性的水墨创作。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1985年李津结束援藏返回天津后,《西藏组画》会参加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湖北武汉“中国绘画新编作品展”,并在《江苏画报》上被隆重推介了。

  “85新潮美术运动”的大背景下,李津的行踪开始南移,停迹江苏南京,在南京艺术学院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进修。身处“85新潮”的前沿阵地,他陷入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烟水气的江南与苍茫宏大的藏地全然是两个世界,用李津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冰火两重天”。一开始,他对江南风物是持拒绝态度的,认为太过柔软、细腻,格局小,小家子气,但与画家朱新建的相识,使他在对江南的感知上发生了转变,李津逐渐意识到那些小桥流水式的景象中其实暗含着一种精巧、委婉的玩世趣味,这是生活的另一种存在形态,并没有拒绝的理由。他不再画藏地的牦牛,转而走向市井生活,即兴描绘周围的人和事。

1 2 3 4 共4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