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业界名家

从一名专职画家到院长,王明明在北京画院坚守40年

他在求变的洪流中留住传统(组图)

2018-12-14 08:38:01  来源:北京日报

王明明在湘西采风。

  办展明志 为美术大家和无名者立传

  艺术创作之路进行了10年后,王明明开始转入行政工作岗位,历任北京画院艺术室主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副院长、常务副院长,直到2002年,成为北京画院历史上的第6位院长。角色身份的转变,让他不能再单纯埋头作画,而要担起更多责任。“创作、研究、教学”是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画院成立时对画院的定位,“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则是历代院长的天职。王明明选择以研究、办展来推广北京画院的艺术理念,守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经常去北京画院的观众,都知道“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近15年来,北京画院已通过该系列为50余位老先生办过画展。除了启功、陈半丁、吴作人、李苦禅、李可染、周思聪、石鲁、董希文等耳熟能详的大家,还有很多人的名字,在今天很少被提及:李斛、胡佩衡、刘凌沧、古元……这个系列展的总策划人,正是王明明。

  “干吗总做死人的展,为什么不做当代的?”在画院内部的一次总结会上,王明明直接回应质疑,“谁死了,谁留在历史上了,我就给谁做。”他说,这一方面是在还历史的债,“把‘文革’以来被遗忘的许多大家都逐一做了展览。”另一方面,“策展是要有问题导向的。当前美术界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通过展览引起大家的反思和学习。”

  他回忆,一次在策划黄宾虹的展览时,策展团队将主题定为“黄宾虹与林散之、李可染艺术展”。他解释,黄宾虹有两位得意弟子,一个是李可染,另一个是林散之,这两位徒弟的艺术成就堪与师傅比肩。李可染的积墨、焦墨作品独树一帜,林散之则在书法上成为一代草圣。“现在一些画家学习传统重在样式、技法。学习传统是师心还是师技?”王明明反问。

  即便是为在世的艺术家办展,进入王明明视线的也总是一些纯粹得不能更纯粹的“古董”。2009年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王明明在全国美术作品展上被巨幅独版画《山寨依然美丽》所震撼。作品中,一位藏族青年妇女正在从地震重建的房屋楼顶上、踏着用原木凿成的梯子往下走,她背着背篓,脸上不经意流露着内心对新生活的美好期待。看到创作者就站在跟前,王明明上前一步做自我介绍:“您好,我是王明明,我想为您办一次展览。”“不好意思,我没听说过您。”如此尴尬的回应,出自一位默默耕耘一生的版画家徐匡。

  当时,这位艺术家已经71岁,还从未举办过个人画展。三个月后,徐匡的首次个展在北京画院开幕。许多人都还记得,当天下着大雪,众多画坛同道慕名而来……这位不因流行浪潮而改变初衷,也不因消费主义盛行而放弃主题性创作的纯正艺术家,终于被推到前台。

  15年过去,“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收获了不少“追随者。”许多一直“向前看”的艺术机构由此重新认识到了传统的重要,认识到文脉延续的重要,便纷纷效仿,深挖艺术大家的作品、观念,同时又不断搜索那些被市场遗忘,却不该被社会遗忘的艺术传承者们。“我们不怕别人学,都学了才好,都来为这些大家做展览才好。”王明明乐见其成。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