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的郑板桥-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四十不惑的郑板桥

2018-06-21 08:51:07  来源:人民网书画

【清】郑板桥? 竹石图

【清】郑板桥 竹石图

  40岁是郑板桥一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中了举人,正准备考进士。在给堂弟的一封家书中,他写出了自己背水一战的悲凉。本文即由此封家书入手,以40岁为节点,带出郑板桥一生的沉浮。

  雍正十年(1732),郑板桥40岁,好不容易中了个举人。中举之前,他这半辈子只能用两个字概括:惨烈——比《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好不到哪儿去。10年前,其父郑立庵谢世,30岁的郑板桥悲苦万端,写下一首组诗《七歌》,详细晒出自己的不幸:4岁丧母,14岁时,“十载持家足辛苦”的继母又身故,而立之年的自己,却“谋事十事九事殆”,此刻家中“空床破帐寒秋水”,门外还有一大群讨债的人,只得贱卖父亲遗留的几本书,换钱度日。

  一切皆如其夫子自道——“无端涕泗横阑干”。

  这还不是最坏,父亲去世两年后,郑板桥的独子夭折;中举的前一年,发妻徐氏又于老家兴化县病故。兴化自古隶属于扬州,上世纪末才改隶泰州,兴化县与扬州城,隔着两百里地,郑板桥必须像今天的打工仔一样,逃离家乡,远赴当时购买力最强的大清第一繁华之地扬州,做“扬漂”,将自己的“字画天赋”变现为银子——当然,他那个时候只算“街头艺人”,没多大的名气,天赋再高,也仍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字画很难标出一个“合理”的价格,很多时候,能卖出去就算赚了。

  按当年人们的平均寿命,年过40岁的郑板桥,乃一介典型的“文艺中年”,甚至“文艺老年”。照说,中举后境况会好一些,可实际上,郑板桥还是穷。不久,他幸获友人大力资助,得以从扬州南下,渡长江,跑到镇江府的“旅游胜地”焦山,躲在闻名天下的定慧寺附近,头悬梁,锥刺股,继续读书,以备人生最后的大考——会试。

  焦山,乃长江中的一个小岛,四面环水,寺庙林立,山、岛、江、寺融为一体,是不亚于苏杭的江南宝地,其因东汉名士焦光隐居于此而得名。朝廷三下诏书,让焦光回来做官,人家老焦就是不干。郑板桥藏于焦山上的“别峰庵”,倒也意气风发,一洗蹉跎,写出“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妙句。可在给堂弟郑五桥的家书中,他却“雅”不起来,说出了心底的实话:我们是贫寒人家,“愚兄”没有务农经商的能力,又无任何手艺,那么“救贫之策,唯有读书”。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