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的郑板桥-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四十不惑的郑板桥

2018-06-21 08:51:07  来源:人民网书画

  信中,他还不忘诉苦,说自己举人考了三次才得以侥幸获之,此番赴焦山,并非旅游与“写生”,只为发奋读书——不是杂书,而是四书五经等教材。科考不易,郑板桥虽未沦落到前辈文人蒲松龄那般悲催的境地,但其“发家史”,亦不忍卒读:想当初,还是康熙年间,他二十好几,才考中一个秀才。

  书信末尾,郑板桥很真诚地向堂弟郑五桥“保证”,再给他一两年时间,参加一次会试,如果考中,那是祖坟上冒了青烟,如果考不上,则老老实实回家,一心写字画画,赚钱养家,再不提科举之事——这已然是弯腰作揖了,略有杨白劳面对黄世仁的低姿态:低三下四,小心翼翼。想来,郑五桥的日子也不好过,无财力投资兄长的“科举大业”,甚至他对兄长走“独木桥”、考进士这条路,也不怎么看好。

  也许,正因为堂弟或隐或显的“担忧”,才逼迫郑板桥做了这样的保证,甚至根本不是一个“时间期限”的问题,而是板桥言外有深意:小兄弟,请相信哥哥的智商,我定能一举夺魁,荣登进士榜;以前考举人的时候,兄长我考了三次,“战线”拖沓,长达十几年,但这一次,我不会“复读”,所以兄弟,请耐心等待,我将用“飞黄腾达”来安慰你受伤的心——真不知,这是郑板桥在给自己打气,还是给郑五桥减压。

  郑板桥家人丁不旺,他无亲兄弟,只存这个叔伯的堂弟郑五桥,而五桥也是独子,所以两人感情甚好,比亲兄弟还亲。只不过,五桥比板桥小24岁,接到焦山来信时,年龄还不到20。饶是如此,五桥却必须守在故乡,担当一家之主,处理兄长走后的一切家庭事务、人情往来,免其后顾之忧。兄弟感情再好,郑板桥也不能视之为理所当然,何况他都四十好几了,在外人眼中,更适合在科场鏖战的似乎不是他,而是风华正茂的五桥。

  郑板桥在焦山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多美,多有趣,多么意趣盎然,多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诗终归是诗,在郑板桥的家信中,看不到踌躇满志的自许,亦不见水天一色的洒脱,只有自怨自艾、自我反省,以及对小堂弟深深的歉意。

  传统帝制时代,家庭与家族对一个读书人的供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科考之路上能走多远。更不堪的是,这很可能是一个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正比的亏本买卖——全家补贴一个读书人,到头来他却只学会了“读书”,手无缚鸡之力,光有书生的酸气,却未曾邀得半个功名。

  郑板桥的书画作品,狂放不羁,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但回到现实,以家信抒真情时,老郑便戚戚然不可终日——古代贫寒文人的生计问题,亦由此可管窥一斑。

  别峰庵建于山巅之上,至今立有“郑板桥读书处”的醒目标识,只是后人恐怕多不知,老郑在此并非优哉游哉,由着性子,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恰恰相反,他是带着科举功名的巨大目的性,为自己与家族摆脱困厄而读书——相较于东汉死活不出山的焦光,郑板桥恐怕便相形见绌了。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