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艺术展,“打卡”之后呢?-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沉浸式艺术展,“打卡”之后呢?

2019-08-23 08:29: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国家博物馆“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现场。本报记者 施晓琴 摄

故宫博物院“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现场

  随着城市文化氛围的提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观看艺术展览成为越来越多市民会选择的休闲方式。这其中,名家大师展和沉浸式艺术体验展在当下无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而6月2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以下简称“梵·高展”)则将这两类展览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也正因此,在国博一楼大厅等待进入展厅的观众队伍排成了长长的好几列。

  相比大师展需要更高的艺术修养和更多的知识储备,沉浸式艺术展则没有那么高的门槛,反而是经常通过令人目眩的各种科技手段,努力消弭艺术作品、艺术家和普通大众之间的隔阂,释放艺术的各种潜能,使艺术走向更广泛的领域。随着沉浸式艺术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人们不禁会问,它为何如此火爆?它对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哪些赋值?琳琅满目的沉浸式艺术展真的各有千秋吗?在这种大受追捧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因子,例如,相较于高昂的票价,它的内容是否真的能和票价对称?在“炫目科技”“沉浸式”“网红展”的推介噱头下,我们应该捕捉什么,以及如何预测它的未来之路?

  从观看到体验的翻转

  沉浸式展览往往是让观众厝身于一个特定空间内,运用数字化虚拟技术合成并重构世界,通过艺术情境的融合,为观众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心灵场域。这并非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概念,早在上世纪初,艺术家就已经开始尝试制造沉浸式的直观体验。2016年10月,美国惠特尼美术馆举办“梦境:沉浸式电影和艺术”专题展,就完整呈现了沉浸式展览这一形式的历史发展轨迹。

  科技感、互动性、趣味性是沉浸式艺术展的重要特点,也是它相比普通艺术展更能吸引大众的重要原因。科技的突进、设备的更新,让艺术作品变得更为生动,观众在这样的场域中能进一步从多维度体会创作者的用心,全身心地感受作品背后的丰富涵义。这样的“体验模式”代替了以往的“观看模式”,观众的感受和体验被放在了一个核心的位置,强调他们和艺术家、作品之间的互动。

  在梵·高展现场,就读于北京市文汇小学的三年级学生郭奕昆,正坐在中心体验厅,认真感受墙面上投影出来的一幅幅画作:“这样身临其境的体验太真实啦,尤其是看到那些带有悲伤情感的作品,配合着音乐,我好像更能体会到一些他创作时的心情。”正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所说:“传统审美观念中,观众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静观’,存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和隔阂。但今天当代艺术更多谈到的是‘融入’,强调主体与对象相互渗透。沉浸式艺术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全方位包围、置入。”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沉浸式艺术展是随着科技进步应运而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它受到欢迎,成为大家口中的“网红展”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一位美术馆工作人员表示,美术馆引进这样的“网红展”,有利于营造美术馆本身的前卫形象并激活其他展览,形成口碑基础,同时吸引更多人走进美术馆,接受艺术的审美熏陶和教育。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