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艺术展,“打卡”之后呢?-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点评

沉浸式艺术展,“打卡”之后呢?

2019-08-23 08:29: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艺术,不能止于“打卡”

  对于艺术家来说,沉浸式艺术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部分当代艺术创作与流行文化合作的尝试,在这些展览中的当代艺术作品相对来说会更容易被“解读”,虽然有时候这些“解读”与作品的内涵并不对等,但是它无疑为作品被大众接受提供了更富余的空间。作为全球最受欢迎艺术家之一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他的作品语言能够超越国籍,引发社会各个阶层的讨论。日前,他在北京红砖美术馆的个展也引起了很多人在朋友圈“打卡”和“解读”。“毕竟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不可兼得,有可能你的作品吸引眼球但缺乏深度,我会尽量保持平衡。”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说。

  策展人、评论家黄笃认为以何种形式打造沉浸式展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在今天,艺术最重要的意义和功能还是围绕着人的想象力而展开的,我们今天更应该去思考科技与我们的生活、艺术创作、工作方式到底是什么关系。因此,一个好的艺术展或沉浸式艺术展,其策展和构想都要围绕着人本身,来显示出作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显示出具有哲理的思考。”同时,他也提醒,在面对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时,仍旧需要客观的评判和审慎的选择,才不至于使艺术的内在气质最终被科技所吞噬和消解。

  “从公共文化的角度来说,提高公众的艺术判断力和审美并不能靠娱乐性质很强的网红‘打卡’出来,娱乐不是不可以,但不可能365天都只去‘打卡地’,我们哪怕假设网红展对于公众来说是需要的,但也不能全部如此,艺术需要有其精神的属性,以前说是精英,现在说是个体,对个体的反思和塑造需要真正的艺术教育。”策展人、批评家王南溟认为,如果美术馆常年只靠引进热门的沉浸式艺术展来吸引人气,造成的结果就是美术馆在公共教育上的慵懒,也使美术馆的原创展萎缩。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5G时代的来临,沉浸式艺术展还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也让我们对未来的艺术展览,以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充满了美好的想象。然而,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良莠不齐也提醒着我们,新的概念或技术不能代替内容成为展览本身的全部价值,当我们能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对光电效果的好奇心,或者追逐潮流的从众心理,而是开始追问这个展览真正给我们的内心世界带来什么的时候,技术与艺术背后本该具有的文化底色才能浮现出来。(施晓琴)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