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辉:百年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命题与路标-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大家讲堂

尚辉:百年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命题与路标

2018-02-06 14:08:54  来源:人民网书画

沙耆 《蓝瓶子的菊花》 32.3×54cm 1994年

吴冠中《巴黎蒙马特》55cmx43cm 1989年

  中国油画本土化的艰难是其他国家与民族在引进油画历程中不曾遭遇的险境。这种时间差比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遭遇的现代主义兴起远甚。众所周知,油画在当下中国的兴盛恰逢欧美架上绘画的式微低落,而油画这种在欧美艺术境域中被轻蔑的矮化,又是以一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演进的理论思维所绑架。客观上,世界已进入图像规模化生产与即时消费的时代,油画所创造的图像已远远不能吸引人们不断被冲击的眼球;图像还具有损毁性地破坏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以至人们在当下已难能分辨绘画造型与镜头成象的图像之间的差异。这个时代最严峻的绘画问题,是艺术造型在图像海洋里的迷失。积极地看,这正是中国油画汲取消费性图像进行油画的当代性探索的一条新路。本书在“第三篇”“第二章”以“表现流派的纷呈”给读者描述了中国油画在世纪之交所呈现出的多重当代性的探索路向,这种探索显然与正在欧美艺术世界发生的艺术演变相趋同,甚至于这些画作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展览上不可或缺的中国符号。但这种将油画拉进多介质艺术场域的绘画,也在很大程度上根本改变了作为油画的材质及其审美属性,油画绘画性的消解或油画艺术造型性的消失,也从根本否定了油画的存在。当这个艺术品种像某个物种在这个地球上消失的时候,本土化也便不存在了。

  好在,中国文化的根性,历来以史为重、以传统为尊。但凡外来文化艺术的种子撒落在中国文化这块温厚的土壤里,便不会轻易消失灭绝。从西域传输而来的佛教文化不是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吗?油画在中国虽“土”了些,但已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不论欧风美雨的当代艺术风潮如何残卷,油画已成为中国人文表达并为大众所喜爱的一种审美表情。中国这种文化的现实力量,其实正是油画本土化最鲜明的特征与最强劲的动力。油画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最有力地印证了艺术人类学有关异质文化交合作用必然增生艺术新质的定则。或许,从西方艺术史的角度看,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其建立在再现性艺术价值观上必然迈出的步伐,但对这种再现性艺术因图像复制与生产的简单化所受到的否定,也可能因在意象或写意的东方文化土壤里而获得另一种方式的修正与调整,这或许也是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家与批评家难以发现的一个宏大的艺术史空间。

第1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共7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