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人用“火簸箕”保存火种-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展示

专家对新乐遗址发掘的陶器研究认为

新乐人用“火簸箕”保存火种

2018-11-30 11:09:01  来源:辽宁日报

  打地基时常挖出陶片

  据新乐遗址博物馆馆长陆海英介绍,1972年,新乐遗址所在地还叫“北陵公社”,属沈阳市于洪区管辖,东隔黄河大街,南以新开河为界,与皇姑区接壤。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沈阳城北的第一个高台地,即头台子。在这个高台地南侧台下,大约今天北运河的位置,则是浑河,当年的新乐人临河而居。

  20世纪70年代,新乐遗址所在地旁边是新乐电工厂,后更名为“新乐精密机器厂”,厂区内建有宿舍,通往三台子的有轨电车在那里有一站,站名叫“新乐宿舍”。居住在宿舍区内的人经常发现一些形状各异的“石头”,盖房子打地基时也时常挖出许多陶片。工厂附近的北陵乡政府院内、火石厂及军区医学研究所院内均有类似的“石头”和陶片被发现。这些不一样的“石头”和陶片让业余考古爱好者孟方平很好奇,凭借着自己掌握的一些文物常识,他觉得这应该是某种遗物或遗迹,于是,他就从泥土里捡回一些篦纹陶、细小石器及煤制品等收藏起来。

  1972年秋天,北陵公社派水稻技术员孟方平到沈阳故宫办理购买处理废锅炉事宜,听到了考古人员向前来送交文物的人讲解文保方面的知识,让他很受启发,想起了自己收藏的“石头”和陶片。第二天,他就把这些“石头”和陶片送到了沈阳故宫相关考古人员手中,经鉴定,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这样的结果让孟方平信心大增,对身边田野里的文物更加上心。几天后,北陵公社在挖暖气沟时,又发现石锤、石杵各一件,还有红烧土、陶片等文物,孟方平及时将这些情况向文物考古部门作了汇报。随后,考古人员来到北陵公社,在孟方平的陪同下到现场勘察,又在积土中捡出两枚仅拇指甲大小的篦纹陶片,并说明这两件篦纹陶片比之前那两件石器的年代还要早。

  从此,孟方平对土层中的文化遗物和文物考古有了更浓厚的兴趣。1972年冬到1973年春,他利用业余时间和到基层指导工作的机会,对全公社及邻近地区的古文化遗存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及秦汉时期的遗迹与遗物。他把发现和采集到的文物标本送到了相关的文物考古部门,并作了全面的汇报,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

  1973年春天,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为进一步查清孟方平发现的这些遗址的性质和相关文化内涵,特意组成考察队,对孟方平发现的几个遗址地点进行了认真的复查。当考察队复查到新乐电工厂宿舍院内十八间房西山墙处一处被拆除的旧仓库的地基时,在那里最深的土层中发现了“煤”和有花纹的陶片。后来经鉴定,这些“煤”是煤精制品,花纹陶片则是篦纹陶片。考察队对这一被拆除地基土层断面的全面分析,认定这是一处时间久远、堆积较厚的文化层,有可能是一处史前文化遗址,应当尽快进行考古发掘。

  1973年6月,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开始对这一地区发现文物较集中的区域进行初步的试掘,并确认了这一地区存在着上下两层文化堆积,发现了半地穴式居住址和以压印“之”字纹陶、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煤精制器为主要遗物的新石器时代原始聚落遗址,于是,“新乐遗址”的名称因发现地而得名。

  新乐人熟练掌握制陶工艺

  陆海英指出,在新乐遗址发掘发现的陶器群中,深腹罐和斜口器、高足钵在器型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大型深腹罐多为储藏器,中、小深腹罐、高足钵等应为煮食餐饮用具。有着特异器型的斜口器,因该陶器出土在火膛附近,有专家认为应属于保存火种和移植火种的专用器皿,学界通俗称为“火簸箕”;而深腹罐器表通体所饰“之”字纹或“弦”纹,则成为新乐文化的突出特点。类似的“之”字纹,过去,常被称为“篦纹陶”“篦齿纹”“栉目纹”,或以为是刻画、模印或滚压的纹带,而新乐遗址的“之”字纹和弦纹则是用单体施纹工具,连续移动压印而成,平行凹式纹或篦点弦纹,也是用平板式施纹工具直线压印出来的,这一点充分说明当时新乐人已经能娴熟地掌握制陶工艺。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