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北京印迹(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展示

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北京印迹(组图)

2019-05-16 08:33:34  来源:北京日报

华芳墓出土的银铃

  “宽永通宝”大流通

  北京不少清代墓葬中出土有“宽永通宝”,尤以通州等地为多。“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造量最大、铸造时期最长、版别最多,也是流入我国数量较多的外国货币之一。它始铸于日本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从1636年开始大量铸造,前后流通长达240余年,相当于中国的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

  “宽永通宝”的广泛流通改变了中国向日本单向输入铜钱的历史,这种货币在双方贸易及交往中流入中国,其数量之多竟超过了某些明代铜钱。这表明,北京,特别是南部地区是该货币的重要流入市场之一,这与大运河成为连接南北方地区的交通要道有着直接关系。

  宣德炉的秘密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出土了孝靖皇后佩戴的凤冠,镶嵌有红宝石、蓝宝石、猫睛石、祖母绿等,这些宝石有可能产自缅甸抹谷矿区。

  首都博物馆展出的铜桥耳炉,高13厘米,口径19.4厘米。明宣德皇帝在位时,嗜好玩赏香炉,特下令从日本、泰国(暹罗国)、荷兰、印度、印度尼西亚(三佛齐)、马来西亚(勃尼)等地区进口一批铜、铅、锡以及硇砂、胭脂石、安澜石等原料,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府内藏的宋代名窑瓷器的形制,设计和监制铜香炉。经过十二炼,可谓“百炼锤成”,制成的香炉颜色多呈栗壳色、佛经纸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等,晶莹滑润,成为了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的举世闻名的宣德炉。

  国子监的留学生

  国子监曾是一座国际性学校,接纳来自琉球、日本、朝鲜、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各国留学生就读,而且待遇十分优厚。明代首开外国留学生入国子监读书之先河,高丽国于洪武三年(1370年)遣金涛等4人入国子监读书,金涛后来做到高丽国的丞相。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起,日本也开始遣子弟入国子监就读。而在这些国家中,以琉球国“为最笃”,琉球官生入国子监就读者络绎不绝,甚至还出现了女性留学生。国子监为此将后院的西厢原国子司业的办公场所改为琉球学馆,专门用来做琉球留学生的宿舍和学习场所。

  通州张家湾城外今立禅庵村东有琉球国墓园,是中琉文化交往的见证,葬有琉球国副贡使、汇报国情的陈情官和来学习的官生。最早葬此且职位最高的是朝贡副使、正议大夫杨联桂(汉名)。他在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10月于北京病故,“蒙恩选择吉地”,选中中琉两国交往的必经之途——张家湾客船码头的南侧。当时康熙为表示对琉球国友好,还为杨联桂竖立了一通谕祭碑。

1 2 3 4 5 共5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