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石鼓文》与天一阁的渊源-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家门口的国宝展——

讲述《石鼓文》与天一阁的渊源

2018-02-23 08:55:22  来源:宁波日报

  【后 记】

  从《石鼓文》看到文化自信

  天一阁与《石鼓文》因缘颇深,不仅表现在收藏赵孟頫的北宋《石鼓文》拓本为当时最完整的版本,影响了清朝几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大家,余音惠及民国乃至当下,被学界和艺林所敬仰。此后又经阮元重摹而嘉惠学林,博汇九州。

  颠沛流离的石鼓最终能安身故宫博物院,还需要提到一个人——鄞县“一门五马”中的马衡。马衡是现代金石学的先驱,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也是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抗日战争时期,为防国宝被日寇掠走,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建议将石鼓辗转千里,迁徙到四川峨眉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正式安身。今天,我们又能在薪火相传450多年的藏书之地观摩善拓及名家临作,实为幸事。

  提及展览的意义,刘晓峰认为,我们今天谈的文化自信是可以在《石鼓文》展览中找到的。当你看到2000多年前的石刻文字,怎么能不为中华文明而骄傲!但我们站在展品前,又能认识多少呢?这也正是展览的意义所在:它让每一位到访者,在为拥有古老文明而骄傲、自信的同时,又去思考我们的文化自信应该怎样更好地传承,怎样从身边事做起。的确,即使小学生也认识“石鼓文”三个字,但是这三个字在东周时期也是这么写吗?它又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它以前的意思是否和今天一样呢?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就会看到文化研究的价值所在。它在努力回答着永恒的话题: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儿去?面对此展览,这种感受似乎更为强烈。

  今年春节期间,博物馆爆棚是一大热门话题。刘晓峰认为,此次展览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说,还有一重“让文物活起来”的意义。只有“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看到文物,才能亲身感受到千百年前的文化气息,从而使更多人在欣赏思考中,在和朋友、家人的交流中,再次感受中华文化的伟大与魅力。如此,才可以更好地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陈青) 

  ①吴昌硕通临《石鼓文》十条屏之一。②清阮元摹刻天一阁藏宋拓《石鼓文》拓本。③故宫博物院、上海图书馆等地专家参加研讨会。

1 2 3 共3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