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更路簿》的前世今生-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更路簿新读》出版发行

讲述《更路簿》的前世今生

2019-01-14 08:32:34  来源:海南日报

  讲述更路人的故事

  除去对《更路簿》本身的描述和介绍,《更路簿新读》一书也对古更路人有生动的介绍。比如,在第四章《大海航行不靠舵手靠“火长”》就有颇有趣味的介绍。书中写到:

  掌握“海道针经”和航海罗盘的这一类“航海专业技术人员”,在海南,大家管他们叫“火表”,而在其他省份,人们管他们叫“火长”。可以想象,他们在一个航海船队中占据着怎样重要的地位。南宋文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中有这样一段话:“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也就是说,当船行于海面,又遇到风急雨骤的恶劣天气时,一船人存活的希望都寄托在手持罗盘的火长一人身上。

  吴自牧所生活的宋朝恰好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兴盛时期。从事海外贸易的商船分工明确——船长(又叫“纲首”)不需要懂得航海技术,只负责船靠岸后进行货物的买卖。一旦开始起锚远航,火长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这时候,船长也得乖乖听火长指挥。

  一个技术过硬的火长有多重要?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几乎每次都是在现福建省福州市的长乐太平港集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一带诞生的火长数量多、技术好、经验丰富。这个细节,也是其“秘书”巩珍透露的。他说,郑和下西洋时,“始则预行福建、广、浙,选取驾船民梢中有经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乃以针经、图式付与领执,专一料理。”出发后走得远了,福建的火长也拿不准了,郑和就从当地聘请一些熟悉印度洋航路的外籍火长,然后让这些“番火长”与本土火长相互学习,彼此传授航海经验,交换抄写“海道针经”。这样做还真管用,巩珍告诉我们,到了后几次,郑和再下西洋时,就不需要再聘请“番火长”了。

  ……

  《更路簿新读》在每一章节结束时,都有非常精准的观点提炼,记住这些提炼出来的观点,也就将古老复杂的《更路簿》进行了形象化的理解。(杜颖)

1 2 3 4 5 共5页

编辑:翟亮亮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