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村龙泉雾村探辽瓷-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估值

京西古村龙泉雾村探辽瓷

2019-03-20 09:08:04  来源:北京晚报

村口的牌楼

  辽瓷窑遗址为华北规模最大

  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都城所在地,北京大量的宫殿、园林、寺庙、陵墓以及各种陈设器具,无不与琉璃有关。琉璃是一种用铅作助熔剂,以含有铁、铜、锰和钴的物质为着色剂,配以石英制成的低温釉器。辽金时期,宫廷建筑所使用的琉璃除了外埠进贡,主要来自京西龙泉雾一带。一是这里盛产坩子土和煤,可就地取材,节约成本;二是毗邻永定河,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三是离京城近,运输费用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就了京西琉璃烧造史。

  龙泉雾村烧造琉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代,是辽代瓷窑制作工艺的发源地。1983年,考古队在龙泉务窑遗址出土了琉璃三彩菩萨像和一些三彩残片,并在一件琉璃器座残片上发现了辽代“寿昌五”纪年刻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考古部门对龙泉务窑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发现窑炉13座,作坊遗址2处。出土的大量陶瓷器具表明,这里以生产白釉瓷为主,兼烧黑釉瓷、酱色釉瓷等,饰以菊瓣、莲瓣浮雕,美观大方。到了辽代后期,龙泉务窑开始烧制三彩日用陶器和建筑琉璃。

  龙泉务窑烧造的建筑琉璃主要有吻兽、三彩龙头、瓦当、筒瓦、琉璃砖等。制胎原料一般使用当地的普通白土,由于含铁量较高,胎色一般呈浅土黄色。建筑琉璃的釉有黄和绿两种,绿釉最为常见。寻常白土经过特殊工艺加工烧造,摇身一变,成了妙不可言的琉璃制品,成就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屋宇。

  在龙泉务窑烧制的辽代陶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辽三彩。这种陶瓷制品先是以铅作助熔剂,后来改用对人体无害的天然硼砂,这一发明比国外的硅酸盐珐琅釉早五百多年。烧造琉璃制品用铅作助熔剂,是因为铅的熔点低,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使釉料形成玻璃相,但铅是有毒物质,会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硼无毒,熔点也低,完全可以替代铅完成应有的工序。早在一千多年前,在缺乏科学检测手段的情况下,龙泉务窑的工匠就能认识到硼的作用,并将天然硼砂应用于琉璃烧造工艺,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这一重大发明填补了中国陶瓷史和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的空白。

  龙泉务窑烧制的三彩器主要有碗、碟、佛像和莲花座等,这些陶瓷制品胎色纯白,因为京西的优质瓷土含铁量很低,只有0.5%。而巩县窑所烧制的唐三彩和陕西墓葬中出土的唐三彩,虽然也采用白土制胎,但胎色白中泛红,因为那里的白土含铁量高,大约在1%以上。

  在色调上,龙泉务窑的辽三彩有绿、黄、白三种。白彩就是无色透明彩,而绿彩和黄彩是辽三彩最常见的色调。辽三彩与唐三彩在釉色方面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蓝色,而后者则在少数器物上存在。这是因为唐代对外交通和贸易都很发达,钴蓝色料可以通过丝绸之路从中东地区输入中国,从而应用于少数唐三彩和唐青花制品。但是到了辽代,北京地区已经见不到中东的钴蓝色料。尽管钴土矿已在中国南方被发现,但在辽代控制的北方地区,钴蓝色料依然很难获得。所以在辽三彩中,基本没有蓝彩。

  北京龙泉务窑的辽三彩与赤峰缸瓦窑的辽三彩分别代表了辽三彩中的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但在制作工艺、胎质的细密与硬度、釉色的细腻与色泽等方面,龙泉务窑的辽三彩都是当时技术最先进,烧造水平最高的。

  椒园寺遗址难寻

  北京寺庙众多,门头沟也不例外,潭柘寺、戒台寺远近闻名。民间谚语称“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龙泉雾当地人有谚语说,门头沟先有的椒园寺,五百年后才有潭柘寺;有了潭柘寺,八百年后才有了北京城。当然,这只是传说。椒园寺的始建时间不清,有说唐代之前,也有超潭柘寺之说,但目前地上遗存已无。

  椒园寺遗址位于龙泉雾村南山坳里。这里青山环绕,景色幽雅。椒园寺又称姜牙寺,相传是为纪念姜子牙而建造的,后来佛教盛行,此寺又改拜菩萨、佛祖。椒园寺现存碑石一块,字迹已经模糊,但仍能看出是明初宣德年间(1427年)碑石,为该寺重修观音像而刻。碑文记载“主修观音圣象,圣寿福佑生灵”。 除此之外,离遗址不远处的山坡上还有几座残塔。

1 2 3 共3页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