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银器:流光溢彩 物象万千-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估值

外销银器:流光溢彩 物象万千

2019-03-29 10:29:07  来源:广州日报

  当年最好的银铺集中在同文街靖远街

  大致从明代开始,广州工匠之巧已名闻天下。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里记载当时民谚“苏州样,广州匠”,即是最好例证。中山大学博士雷传远在《清代走向世界的广货》中指出,广州十三行成立后,行商所设的商馆区,形成了一个以外销银器为主的“银器市场”,“当时在商馆区附近就有几间主要的银器铺, 如早期的宝盈(Pao Ying) 和Tuhopp均在同文街设有店铺。而较后期的锦成(Cumshing) 、林盛(Linshong) 、新时(Sunshing) 及侯昌( Houchong) 四家店铺亦在同文街(New China Street )”。此外其后较著名的吉星、黄盛、其昌、浩昌等铺号,也大多集中在同文街、靖远街及河南花地一带。

  清末那些到访广州的欧洲人这样写道:“(广州)店铺的银匠能制造任何物品,由小小的一只盐羹匙到整套餐具,都能制造出优美的效果……这里的银器十分精细出色,而价格则很低廉。这些银器本质上的价值可和欧洲同样物品比美。”

  实际上,也正是广州工匠的卓越技术,以及根据国际市场需要所采用的西式风格,令他们制造的相当一部分银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误认为是欧美工匠的作品。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正是这种误解,使得广州外销银器这一出色的手工艺品类长期没有得到与其价值相应的关注。

  依雷传远的看法,一般来说,西方银器较中国价钱昂贵,款式又不合中国欣赏习惯, “因此银器的文化交流主要是由中国传入西方的单向交流”。十三行在这一时期的外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的外销银器一类是纯西方风格;另一类是西方式造型,中国式纹饰。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无论哪种风格的外销银器,通常都采用订制的方式完成。在欧洲,似乎也并未形成专营中国外销银器的商业网络。一些研究者指出,出口到西方的银器从来没有形成过规模,从来没有成为常规货物的一部分。所以绝大多数现在可见的外销银器,是欧洲的客户委托来华的船员们所下的私人订单。而由于白银的贵金属属性,大多数银器是工匠们在接到订单才开工。它们被放在船长或其他船员的个人行李里或者商船主特许使用的货仓中,被带回欧洲。

1 2 3 4 共4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