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天气正好,下地干活”-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高端访谈

罗中立:“天气正好,下地干活”

2018-11-23 08:36:55  来源:解放日报

  

  1977年,当了10年钢铁厂工人的罗中立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

  1981年,《父亲》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引起全国性反响,罗中立“一画成名”。随后,他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之一,学成归国后回校任教,直至担任院长,一边继续创作,一边探索并实践着自己的艺术教育理念。

  今天的罗中立已经步入古稀之年,但他仍然不知疲倦,画画、办个展、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激情与动力从何而来?正如他的座右铭“天气正好,下地干活”,直白的8个字,意味深长地映射着人与时代之间的紧密联系。

  开放的时代造就了《父亲》,《父亲》也代表了开放的时代1981年1月,油画《父亲》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轰动全国。

  很快,这个以领袖尺寸呈现的朴素农民形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报纸、杂志刊载了一篇又一篇针对《父亲》的解读和争论。

  作为创作者,当时仍在四川美术学院读书的罗中立更是收到了络绎不绝的来信。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在信中表达了他们的震撼与激动之情。由于来信太多,甚至有同学打趣说,应该专门成立一个办公室来处理这些信件。

  时至今日,《父亲》所到之处仍是万众瞩目。人们伫立在这幅画作前,依然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烧灼感。

  解放周末:《父亲》是您的成名作,也是您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创作这幅作品,您当时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罗中立:我是为了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而创作的《父亲》。当时想要进入这样一个殿堂,没有重大的题材是不行的,同学们画的大多是伤痕、知青的题材。我为什么选择画农民?因为我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代表了国家的脊梁,这个群体的希望与未来也是这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父亲》的创作经历了四稿。现在回头想想,有几个重要的突破,每次都让我的心猛烈地跳动。首先是确定用肖像式的画来表达农民。最开始我想画守粪农民和生产队的复员军人这样代表性的形象,画里其实包含着场景和情节。后来当我决定去除那些文学性的表达,纯粹用肖像式的农民形象时,感觉就对了。

  还有一次是我看到杂志上介绍照相写实这样一个流派,当时感觉每个字都撞在心上,像在敲钟一样。看到照相写实主义把每一道皱纹、每一颗汗粒、每一根胡须都描写出来,我心想:就该这么画!

  创作过程一步步升华,最激动人心的,是确立用领袖尺寸来画一个普通的农民。今天回过头去看,这件作品实际是观念性的。

1 2 3 4 5 共5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