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千里江山”重启我们对于山水的感知力-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界大师

愿“千里江山”重启我们对于山水的感知力

品读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个视角

2017-10-24 09:42:27  来源:文汇报

  水墨与青绿的变奏

  王维的水墨渲淡法一出,让墨色变幻出焦、浓、重、淡、清甚至更多的色阶,水墨有了代替色彩表现自然的可能性

  《千里江山图》的青绿是对中国山水传统的一次回望,更是对晋唐青绿的致敬与挑战。在一个18岁少年的画笔中,他将远久的古意在宋代的绢素上焕发出了青春的光彩。经过了唐五代的探索———写实造型与空间营造的问题似乎已经解决,因此宋人的青绿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色彩魅力的尽情显现。《千里江山图》明艳、大胆得前无古人,层层厚涂,白粉提醒,辉煌耀目,天空的颜色上深下浅,五色斑斓的山水漂浮在宇宙之中,显得辽阔而神秘。再见赵伯驹、赵伯啸的《江山秋色》的青绿似不比王希孟的耀眼灿烂,而更有种雍容富贵的流华,青绿的流淌,稳健而得体,是一种成熟的风韵。赵伯啸的《万松金阙图》,水墨与青绿相融相间,既有自然主义倾向又具典雅与文气,开文人青绿山水之先河,成为了吴门文、仇青绿一脉的宗祖。

  相比前代的辉煌、浪漫与自然主义的情调,入元以后的青绿大相径庭,钱选的 《浮玉山居》从形式到技术均冷静、内敛,他的青绿是回归古意的隐逸色彩,是回避引起视觉惊艳的感官刺激,而转向了更为理性的次序以及平面装饰的趣味。

  山水画的水墨与青绿在唐宋之际一直交相辉映。王右丞的“体涉古今”,董源的“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均表明了色与墨的两种技法在当时的画家笔下兼而有之。王维的水墨渲淡法一出,让墨色变幻出焦、浓、重、淡、清甚至更多的色阶,水墨有了代替色彩表现自然的可能性,然仅有墨的层次和单线的勾勒,水墨山水不足以与青绿相媲美,待到两宋的画家们从师造化中提炼出了更多的水墨画法———笔法、皴法、墨法的全面成熟,最终超越了青绿时代勾线与涂抹的单一技能。范宽《溪山行旅》中豆瓣皴的坚实,郭熙《早春图》中卷云皴的氤氲,董源《潇湘图》中披麻皴的弹性与松弛,这些新鲜的水墨语言将不同地域、风貌的林木山石已表现得淋漓尽致。

  北宋文人山水可谓水墨的别调。在苏轼、米芾的大力倡导下,水墨技法得以从造形中解放出来,“适性、游戏”的米点和枯木怪石的表达虽乏专业之技,然创建了水墨山水新的审美格局,水墨的新天地由此打开。到了元代,大多文人画家隐迹山林,山水退去昔日院体的华丽外衣,水墨又成为了山水画的主流。元四家内心的空寂与伤感,萧散与抒怀化为幽淡清远的水墨世界千古流芳。

  如果说西方的色彩以科学的精神追逐色与光的变幻而偏重客观,那么中国的青绿和水墨则源于五行五色的主观概括。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我的臆想:“赋”不只是单纯着色更是一种主观的“给予”;其中的“彩”,也不仅是色彩,更应强调的是画中的神采与气韵。山水画的水墨与青绿如鸟之双翼,丰满和有力足以自由翱翔。

1 2 3 4 共4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