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拉开距离”的当代意义-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业界大师

潘天寿“拉开距离”的当代意义

2017-12-13 09:22:28  来源:中国网——艺术中国

  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也涉及用笔用墨,关系章法即空间结构——齐而不齐。从一树一石一花一鸟,局部到完成,气是核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笔法大美在平与奇,黄宾虹筑基于笔,进力于墨。“无层次而有层次”,浑厚华滋。他是以“平”取胜。潘老是以“奇”取胜,造险破险,主明豁,讲画中气趣,又讲边角经营——画外气趣。二人以自己的性格,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特点不同,都是“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溢目盈心”。

  中国人的“元微”,是合心目,道内外。这个元微,成就了“道成而上”——“天人合一”或“天人一”的绘画。宗炳说绘画“以形媚道”,媚是极爱也是合的意思。“成当与易象同体”。为了达到这个“一”,写“形”、结体,形成一整套的方式方法。关于中国人的综合思维,我已有《合一三用——中国人的综合之体》等短文,此处不再赘述。

  中国艺术还有一个特色是“人化”。艺术离不开人,离不开生活,历史上的“极高明而道中庸”,“道不远人”,“兼本末,包内外”,“形色而成天性”皆是此意。潘老说“艺近乎道。世人每省未知洒扫进退,复自凭小智慧,目空古今中外,吾知其决难有所成就。”中国画里包含人性,所以钱钟书先生讲,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相通的,但是有一条不同,就是“人化”,就是以人作为标准,人性化。中国画的评价也是人化的。我们说不能出棱入角,用笔好和不好,这就是一种人化的角度。这个西方很少讲,或者讲得不彻底。西方人与神是隔绝的,上帝和人之间有一条鸿沟。而人性基本上是丑的,亚当、夏娃就因为偷食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人可以通过道德修为获得理想生活。有了理想,再苦的生活,精神也可以很愉快。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却很快乐,这就是精神。人不能没有精神,特别是平庸化的时代里,我认为一定要有精神。现代人就是缺少甚至没有理想,因此生活上样样东西都没有味道了。

  中国有中国自己体系的文化和艺术,我认为这个应该作为基点来讨论,我们画家不光光是画家,还应该是一个美术史家,至少对历史要熟悉,还要懂得里面基本的理论,要看画论和画史,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中国画永远高不起来。潘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他首先是一位大画家,然后是史论家,教育家,他总是站在最高点上看待艺术,看待历史,胸无芥蒂,心胸开阔。他只讲好的东西,文人画也可以,作家画也可以,都吸收过来,并不是以文人画贬低作家画,作家画贬低文人画,潘先生从来没有这个派性,他是站在最高点,实现他的志向(“高峰”)。只有站在最高点看待、吸收这些东西,中国画才有中国画的高度。他从做人到行事,有一整套方法,以身作则,是一位如清人章学诚所说的“不可易”之师。

1 2 3 4 5 6 共6页

编辑:张欢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